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研究

2017-12-29 00:00:00姜微
今日财富 2017年16期

湖南省有着悠久历史,人才辈出的地方。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只是“硬件”设施的发展同样也需要“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同样的也推动着农业从低端向高端、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发展精细农业亟需“互联网+”提供新支撐,促进农民增收亟需“互联网+”提供新动力,加强农业市场监管亟需“互联网+”提供新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亟需“互联网+”提供新载体。

一、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意义

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前的方式:农民卖产品不一定要出门叫卖,可以利用互联网,利用电商平台给客户进行沟通与服务。如果还是以前的生产模式对于农产品的品质、安全以及信息的沟通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这发展需要农民的素质做支撑,如果农民整体素质不够就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的深度发展,为“互联网+”现代农业提供更多阳光雨露。

(一)素质提升促进农业技术发展与更新

拥有高素质的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生产技术的发展,而高素质的农民才能适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节奏。人才有人才是根本,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如何能进行互联网的沟通与服务,以及了解市场的发展行情,而不是一窝蜂的进行生产。例如,蒜你狠,姜你军等等的市场行情的出现就是农民跟不上市场的行情,一看到价格上去了立马扩大规模生产,而忽视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导致第二年的行情大变,众多农民吃了大亏,损失惨重。而且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更需要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水平,如果水平有限对于技术的理解以及更新就跟不上节奏。目前,各地都意识到要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台阶,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

例如2014年全省完成水稻集中育秧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3万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2.93万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1.52万人。全面超额完成了2014年绩效评估指标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这样有利用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尽早实现农业强省。

(二)素质提升,是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农业收入而来,也有是进城务工所得。由于有些农民的素质不够,基本上从事的是体力劳动,靠天吃饭。农民掌握技术水平落后,无法进行现代化高效的农业生产,使得现代化农业专业化、机械化生产受阻。新农村建设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前进,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他们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以知识为导向,运用现代技术方法了解和关注市场的发展动向和相关信息,通过市场规律把握好经营的方向,进而不断的改善经营的模式和战略。新时代的新农民指:“能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改良和创新的能力,能对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适当改良。”

所以,要稳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力度,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经营理念,以此来增强农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从根本上带领农民致富,让农民学以致用,让经营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胡福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新农村由谁来建设又依靠什么力量建设?这是个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新农村建设最后的享用着是农民,以此来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来,让农民意识到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改善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应用。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积极响应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例如,2016年,湖南的农业主要以粮食和生猪二元结构为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0%以上。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不够,所以对于品种选择意识不强、销售渠道差、盲目投资扩张,导致市场出现旺季有余、淡季短缺的现象。在畜牧业结构中,生猪养殖一家独大,近三年生猪产值占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60%,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牛羊合计产值占比仅不到8%。总的来看,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不高。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对于市场的把握和调整经营方向,能够从根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农民素质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1244.68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84元。除少数贫困地区外,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毕业升学统考成绩多年来一直稳定在全国前列。湖南综合技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铝箔轧机单辊驱动理论与应用、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技术,“试管婴儿”、银河计算机、地洼学说、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研究等均达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农民整体素质还是偏低,而且就2017年4月湖南省提出农业现代化与“互联网+”结合发展更需要农民素质的提高,来适应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农民的素质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有序进行。只有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时代特征又能长远发展的目标,是现阶段农民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制定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充分的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源优势,只有顺应时代、立足实际,从长远来看,农民的素质才能可持续的得以发展。

(一)基础教育是根本,加大投入

现在农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学校分布不合理;农村儿童就学条件、质量都远低于城市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就学、升学、因贫辍学等问题。从政府来说,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学水平,方便学生就近就学,同时政府应该提高对于乡村教师的补贴,培养和造就一支稳定而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保证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可在当地参加考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当地政府和教师应给予更多关爱。对于家庭困难的缀学儿童,政府应建立相应机制予以解决,或呼吁社会相关部门依靠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总之,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要稳固持续的发展,从现在做起,从眼前做起,从而达到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大学生村官带头作用

大学生作为有着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新农村建设能起到引领作用。由于大学生相对来说“有文化、脑子活、有一技之长”,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和分析相较普通农民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增强收入水平。大学生村官能够能够了解政策变化以及政府的支持方向,寻找契合当地的特色的产业进行发展,引导农民走向“科技兴农”之路。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作用,使得农民对于知识文化的需求增多,对于新思维、农业现代化技术都适应性增强,使得大家共同发展。2017年目前,湖南各类“互联网+”经营主体加速成长,去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全省有1806个乡镇建成光网宽带,无线信号覆盖1858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6%;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顺利推进,建成村级信息站2250个;“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的引领,光有这些信息但是不会用也是白搭。

(三)推进农村职业教育

这样有利用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尽早实现农业强省。随着市场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于农民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不仅仅只是单一技术,同样的对于农民创业、就业也有不一样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实用性为主题,根据各地的特色和农民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职业教育要体现当地的特色,结合当地的现状进行发展。例如2014年全省完成水稻集中育秧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3万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2.93万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1.52万人。全面超额完成了2014年绩效评估指标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这个说明我省对于职业教育这块是相当重视,但是我省农业人口众多,相对来说水平还是较低,还需要长远的努力。2016年,突出深化改革建机制,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千社”“万户”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5749家、农民合作社55919个,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发证人数达到30352人。(作者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