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同,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县域业务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国内银行县域业务研究情况,以期对国内银行县域业务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一、县域经济研究
(一)县域经济内涵
王科健(2013)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以县级政权推动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任务,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特征
韩国文(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理论特征包括:
1.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产业部门,又包括非产业部门;既有县、乡(镇)、村等多层次政权单位,又有多层次所有制结构。
2.枢纽性。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宏观调控对微观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要通过县域经济这个层次来完成。
3.差别性。首先是各县域之间在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次是县域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产业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次是尽管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县域经济在承受外在经济条件时,都会发生变化而出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开放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日益深化,县域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提高,各县域自给自足的产品和劳务比重会越来越低,相互交换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县域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县域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交往和协作关系。
5.相对独立性。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其发展状况与国家、省、市的经济控制高度关联,但因县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决策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独立地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划,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等。
6.内在竞争性。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客观形成了生产力要素的使用与流动上的县域区别色彩,县域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拓展甚至意识形态的归属感,都会在不同县域之间构成内在性的竞争。
二、县域金融体系研究
(一)县域金融体系发展现状方面
吴敬琏(2006)在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分析中认为,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现有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导致:一方面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巴曙松(2010)认为当前中国县域金融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县域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县域金融体系的格局单一,县域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这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二元金融结构及其双轨利率体系的行程,而大部分农户则遭到了事实上的信贷政策歧视;邓智毅(2014)提出县域金融存在突出的“五个不足”:县域金融体系发育不足,基层优势资源对接不足,农村产权登记交易体系不足,农村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不足,县域金融监管力量不足;郭兴平(2014)认为我国的县域正规金融机构种类齐全,但在全国县域均建立机构并在县域金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各级农村信用社以及部分县域改制后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中建交、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主要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域设置机构网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较小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二)县域金融体系的重构方面
吴敬琏(2006)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建立和健全各类金融市场,还要积极创设和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金融中介机构;巴曙松(2010)认为需要借鉴海外县域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積极有效地放松金融管制,完善县域金融基础设施,构建分工协调、满足多元需求的县域金融体系,从而实现县域金融体系进行重构和发展;曹丽艳(2011)认为构建县域支农金融体系,需要构建支农金融体系长效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金融支农体系和机制、创新农村金融品种和服务方式。
三、商业银行县域业务研究
(一)商业银行县域业务发展战略
1.整体发展战略。部分学者的研究是对商业银行县域业务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例如李学龙(2015)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要把握自身特点,以在城区的优势地位为依托,带动在县域的发展做好与政府、主导产业、个人高中端客户的对接,通过高效简便的业务流程,适合客户的产品,打造出服务县域经济金融品牌;蔡平(2008)提出农业银行在县域经济中定位思路为经营性质商业化、机构人员效率化、经营方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策略细分化、企业文化形象化,并提出县域支行在发展目标、信贷政策、用人机制、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路径;邵智宝(2015)提出邮储银行将持续坚守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巩固现有优势,抓住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实现县域金融服务的转型升级和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陆岷峰(2009,2010)提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必须依据地方经济特征、金融资源条件并结合本行的实际,走发展县域金融的特色之路,具体发展策略包括制定规划、完善机制、抢占市场、特色发展、以新制胜、服务领先等;凌海波(2017)提出县域社区银行发展策略为定位社区小微客群、注重银行产品创新与交叉销售,灵活网点形式和功能、注重业务人员及营销的社区融入,打造线上线下互联平台、注重信息科技的技术支撑。
2.特定领域发展策略。部分学者对商业银行县域业务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例如单克强(2012)提出国有银行县域机构业务策略应以低资本占用、低风险业务为主,积极拓展业务的综合经营,大力提高重点县域机构竞争能力;周宇(2015)结合农行建瓯支行情况提出县域支行在产品开发创新、产品服务定价、产品分销组织、客户维护、促销方式推进、网络营销运用等方面的营销策略方针;李昌,张国春(2015)等提出县域农业银行网点服务转型策略包括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服务质量考核规章,努力解决排队办理业务问题,高度重视VIP客户服务问题,打造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与城镇化金融部课题组(2014)提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业银行县域对公业务转型应加快提升投行业务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规模化经营,促进“三农”业务的特色化发展;中国农业银行肥城市支行课题组(2014)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抢抓机遇发展县域零售业务的策略包括突出县域零售业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创新和推广相关产品,进一步提升县域零售业务服务水平,强化县域零售业务资源保障,构建县域零售业务联动发展机制,积极防控县域零售业务风险。
3.转型战略。部分学者针对县域银行转型战略做了研究。例如李芳(2014)提出县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措施包括顺应县域金融机构转型的主基调、加快县域网点改造转型步伐,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开辟业务新增长点,把握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等;和鹤鸣(2015)指出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需求,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对策为推进县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快县域新型渠道体系建设;刘杰(2015)通过对县域经济社会中三大主体(政府机构、企业、居民或家庭)的变化及需求分析,以县域A银行为例,提出业务结构转型、服务方式转型、营销模式转型策略。
(二)商业银行县域业务现状及建议
1.从某支行县域业务入手。部分学者以某个银行县域业务发展现状入手进行分析,例如杨懿(2013)用SWOT分析法系统地剖析了四川省农行县域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李铜山,郝亚玲(2014)以河南省原阳县为例,分析了县域邮储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风险控制存在缺陷、网点布局及网点建设不够合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不高、服务功能欠缺等问题,并进行了成因探析,提出了针对性地发展对策建议;汪小亚(2012)以浙江和江苏区域调研为基础,分析工商银行县域金融发展的有效措施包括突出重点县支行、实施客户战略、加快产品创新、推进盈利转型、优化渠道服务、做好支农服务,从总行层面、浙江和江苏分行层面提出进一步提升的建议;王庶乐(2012)以临商银行为例,分析了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何文彬(2008)在分析村镇银行“汤水效应”、村镇银行在对新疆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中存在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村镇银行应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加强横向合作,将金融服务、技术与信息服务、保险服务有机整合等解决思路。
2.从县域业务某个领域入手。部分学者以商业银行县域业务的某个领域进行整体分析,例如李海平,單克强(2014)通过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当前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实证分析,探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裴俊澎(2016)通过对商河县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融资现状、农业银行商河县支行支持中小企业现状及问题,总结提出农业银行商河县支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建议;71GRufg2kn15u7GQenYuoQ==厉还瑾(2016)在分析金融业“互联网+”的生态特征、江苏分行县域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及对策基础上,提出县域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三)商业银行县域业务风险防范等方面
潘亚林(2016)提出新常态下县域银行风险防范对策包括把好准入关、从制度上防控信贷风险,把好守法关、从思想上防控法律风险,把好执制关、从管理上防控操作风险,把好沟通关、从服务上防控声誉风险,把好源头关、从机制上防控外部风险;张兰(2012)提出我国县域商业银行风险特征表现为信用风险相对较大、单个贷款风险主体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为分散、外生性、中小商业银行是县域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承受者,防范与化解县域商业银行风险的策略为切实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抑制县域金融风险,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防范县域金融风险,切实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弱化县域金融风险;赵玉波,曲思强(2015)提出县域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细分客户群体、把好信贷准入关,抓住关键要素、细化调查评价,创新信贷产品、实现风险有效管控,完善监控手段、促进全过程管理能力的提高。(作者单位为北京银通智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