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至今)党中央连续发出了1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我国农村的关键问题作为主題。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都作了专门的论述和强调。而今年的一号文件毫无悬念的继续聚焦三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最大主题。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何利用互联网带动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展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它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我们如何探索用“互联网+新农村”的模式,打造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农村价值的开放平台,为农村连接信息、连接情感,连接财富。
一、“互联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源泉
二十多年来,我们看到互联网已经全方位的融合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世界十强的互联网企业中,中国有四家,百度、阿里、腾讯与京东。互联网经济更是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在递增,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在当年7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11项“互联网+”顶层设计。其中之一就是“互联网+”现代农业。依托互联网,农业生产不再盲目,通过定位需求,可以实现精准化生产方式,以免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的周期性出现。而“互联网+”电子商务。我们国家在这块主要侧重农村。很多地方的农村,借助电子商务,卖山货,卖药材,得以脱贫致富。“淘宝村”的涌现,也让农村经济快速走上康庄大道。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农业必须依赖数据来推动其发展。也许这一点比以往任何阶段都让普通人难以理解,因为数据与具体的实物大相径庭。你可以很容易地明白,马匹是如何帮助农民摆脱沉重的农业劳作的,但是要理解如何运用地理位置信息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背后蕴涵着多项无形的因素:知识、预测和决策。最终,数据是所有这一切的源泉。我们也迈进了农业的数据时代。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同时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等新功能;但与此同时,经济新常态下诸多矛盾叠加给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县域城乡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城乡经济转型压力凸显,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与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瓶颈依然突出,纵深推进改革遭遇的难题正在增加,农业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着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要求着力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采用多种模式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办法,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同时,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了一批重要的基础通信工程。
(一)加快了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国家自1998年起在全国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转播、传输、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二)加快了农村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国家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村村通电话工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国已经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不仅提高了电话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三)加快了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建设
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地面通信网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的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如中组部启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启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部启动建设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部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建设了覆盖到省的卫星网络,并与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建设了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经济信息咨询服务。
据统计,我们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高速的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每百户拥有30台计算机,95%的行政村已通宽带,而每百户农村手机拥有量是198部,农村网民规模已过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2.3%。
二、“互联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
“互联网+”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节本增效的问题。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农业互联网将成为促进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抓手。通过嫁接互联网,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种地养殖能够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可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使信息更加透明化。有效信息的作用就如同农业中的农机、化肥、农药、水一样重要,但环境更友好。同时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资产品使用效率,以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互联网+”农村。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配套的公共服务模式,改变乡村传统面貌和生活方式,解决“美丽乡村”的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首先如何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基层干部面前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同时“采菊东篱下,悠然山见南山” 把“过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角落边沿村落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把村庄建在互联网上,透过社会需求及更多人的客观评价,让大家逐渐清晰认识村庄的魅力所在,进而开展互联网旅游。
“互联网+”农民。2017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在互联网赋能农业的过程中,也催生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群体——新农人。
三、“互联网+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
(一)要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生产智能决策系统
首先,将历年农产品的属性、价格、生产量、需求量等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比较来预测未来收获季节时的供需,通过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同时通过农产品供需信息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交易信息平台等等能实现产、销对接,可减少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造成的影响。
(二)要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
善于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手段。利用GPS 定位、农田遥感监测、智能农机具等采集监测的多类型异质、海量数据综合处理与分析,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精准管理。
(三)要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
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形成农业知识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农情监测、灾情预报、灾情分析、辅助就在决策、应急联动向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提供客观可靠、快速及时的农业生产决策指导服务。
(四)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将农产品从源头进行标签化,有利于农产品的追溯,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
四、结语
总之,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的年代,狄更斯这句话赋予特别的意义,那些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改变他们的生活,而对于那些不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则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所以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技术很好的使用起来变成了我们能不能拥抱未来的重要条件。未来已至,它只是不均匀地分布于现在。(作者单位为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