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影响知识共享的知识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知识因素
知识具有多重特性,而这些特性内在地影响知识共享的有效性。这些特性主要包括经济性和隐含性。
(一)知识的经济性
知识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商品和权利,这说明知识具有经济性,因此,要想充分共享作为资本的知识,需要有恰当且足够的刺激条件(李富强,葛新权,吴永林,2003) 。知识的经济价值是指给拥有者带来的经济利益和附加价值。Garyson(1998)认为,过于强调知识的经济价值,会使知识分享者出于对知识经济价值的保护,不愿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定量的经济利益,除非出于个人的信任或者交换的意愿,否则个体会潜意识的隐藏自身具备的知识。
(二)知识的隐含性
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比较方便,易于学习和交流,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格式化,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所以对隐性知识进行共享往往很困难。姜文(2007)认为知识的隐含性与分散性会给组织内知识共享过程造成很多障碍。一方面,隐性知识本身的隐含性为垄断提供了客观条件,其经济性又会促使隐性知识的拥有者进行知识垄断;另一方面,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达,即使隐性知识拥有者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与别人共享,也是很困难的;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和表达,所以也难以收集与储存。
二、个体因素
知识共享的主体离不开知识和人,知识共享个体包括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受方。
(一)共享意识
共享意识是指知识提供方的知识转移意识,以及知识接受方的吸收、保留意识(赵硕,2007;王东,刘国亮,2012;霍亭亭,吴翠花,2012)。对于知识提供方来说,从知识的私有观看,人们倾向于做有利于自己的事,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而让别人获利;此外,姜文(2007)从知识的权力观进行分析,发现知识拥有者具有某种程度的专家权力,而人们都不愿丧失这种由权利带来的优越感。对于知识接受方来说,如果吸收和学习知识的难度大,就会抵触知识提供者共享的知识;或者担心被认为无知或者出于对已有知识的偏爱,其也会表现出一种 “排他情绪”。
(二)共享能力
共享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源的展现力、编码能力,以及知识受体的理解力、消化吸收力等(张可军,廖建桥,文鹏,2009)。任何一种能力的匮乏都会导致知识共享的失败。如果知识共享双方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也会使共享过程变得困难。
1.知识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者的学习能力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马庆国,徐青,廖振鹏等,2006;)。对于共享知识而言,需要知识接受者在获得知识之后,能够与自身的己有知识相结合,也需要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才能真正把握(宋建元,陈劲,2005)。
2.知识沟通能力。在知识共享中,参加成员需要就知识创造活动涉及的某些知识进行频繁的沟通,知识沟通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知识共享中,知识拥有者的知识沟通能力决定其是否能够以知识接受者可以理解的语言或方式表达,制约着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在组织中的共享程度(Peter J. Danaher and Roland T. Rust,1994)。特别是,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不易表达、不易学习的特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将其尽量简单化、可表达化,这就需要知识拥有者有比较好的知识表达能力。
三、环境因素
(一)社会因素
黄海花等(2013)验证了环境变量、共享渠道、知识资源需求和知识资源池4个维度对知识共享的作用。V. Albino等(1999)验证了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知识共享渠道还有知识共享环境因素是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S. Mclaughlin等(2008)从知识特性、组织结构、内部人员和整体环境4个方面来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蒋媛卉(2015)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知识共享渠道和知识共享的情境出发,研究影响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励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建议。
(二)文化因素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它能指导员工对组织运作的理解,并向员工提供其在组织中的行为规范。刘婷等(2008)认为组织文化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对知识活动的态度,会直接影響员工参与知识活动的意愿,并间接影响知识活动。组织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等维度,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刘婷、刘益(2008)将Holstede的国家文化维度运用到组织中,认为组织文化表现为集体主义以及权力距离较小的企业容易构建与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共享的平台;而个人主义以及权力距离大等价值观导向会对企业间知识共享产生消极影响。C. Wolle和T. Loraas将集体主义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的集体主义都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共享(WOLlFE C,LORAAS T.,2008)。有些学者也根据原有的理论,指出集体主义感与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正相关关系。田野等(2011)的研究表明,在IT外包中,接、发包方的组织文化相似度越高,双方的知识共享水平越高,互相信任程度也越高。(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