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的医改实施成效受到广泛关注。改革成效评估与完善需要借助绩效审计这一手段来完成。当前公立医院绩效审计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完善。本文主要阐明了新时期公立医院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医疗改革;公立医院;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它对公共事业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社会价值的体现,有显著成效。随着医改的深入,公立医院绩效审计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优化。
一、新时期公里医院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审计认识片面
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不同,它具有明确的公益性。而审计人员及医疗工作者单一的将绩效审计作为财务审查的工具,而忽略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甚至认为强调绩效审计将影响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和社会效益。此类观念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绩效审计在公立医院的推广和落实,使得绩效审计的功能沦为形式。
(二)审计评价指标缺失
当前公立医院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原有的财务审计制度的,对于财务审计制度中指标的选择也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一些不适用的指标被列入评价标准,使得绩效审计评价严重失衡,对当前的医改评价反映少,很难体现医改成果。受地区经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差异,导致主观部门也未能制定出绩效审计配套制度。在医院确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时,没有权威的指导性文件,使得评价指标确立时具有单一的定量评价,而缺乏定性评价。
(三)绩效审计未能实现信息化
绩效审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信息的收集,来增强审计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且需要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获得全面的评价结果。审计人员通过人工方式主动获取的评价方式,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数据对比,这种信息化程度极低的方式使得審计工作的进度十分的缓慢。且大多数审计人员的技能水平并不能与新的业务结构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顺利进行。
(四) 审计结果反映不当
绩效审计的结果往往是通过审计报告来体现的。当前的审计报告存在形式主义、片面化的缺点。对于绩效审计中应体现的重点问题、风险评估等内容不突出,常常是一整篇看下来,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不能够作为医院内部审计的依据,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管理者的决策的准确性。
二、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组织学习绩效审计知识,加强相关人员的认识
卫生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绩效审计的培训工作,使得各人员能从根本上认知到绩效审计不等同于合规审计,它作为管理手段,能够正确反映公立医院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形成正确的医患数据分析,进而对当前工作的优化产生明确的判断。除此之外,要从医院的领导层开始,自上而下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完整的、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要由卫生主管部门、医院领导层、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在建立公立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应是多维度考量的,包括医院的形象、医疗的环境、医疗的效果、医疗的效率以及医疗的费用等。这也充分体现新时期,医疗事业发展对患者的关注度。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新医改在公立医院的各项事务中做出的调整,有针对性的在评价指标上进行落实。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要重点关注药品、医疗服务的定价以及财政补助的落实情况,制定指标。除此之外,卫生管理部门要以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质量、优化医患关系为核心,制定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的规章制度,使得医院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有据可依。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绩效审计信息化
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将有助于绩效审计效率的提升。采取“互联网+绩效审计”的办法,在公里医院建立综合医疗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便于医院正确的收集运营过程中产生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系统获取数据资料,采取审计抽样技术,将人工操作作为辅助措施,就可以实现审计数据的全面分析和评估,可以极大地提升审计效率。与此同时,要强化审计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懂医疗、懂审计、会管理、会分析同时又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绩效审计队伍。
(四)优化审计报告编制,落实审计反馈
审计报告的编制要强调重点问题的反馈与分析,而不是单一的形式主义。审计报告要尽量以数据、图表等明晰的形式,使使用者能快速的获取关键的信息。将绩效审计报告的结果作为医院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将报告中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落实,发挥审计的优化作用。
三、结语
绩效审计的运用能够充分反映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成效。新时期,我们应加强医疗工作人员与绩效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审计手段以及审计反馈形式上进行优化,以提升绩效审计在医疗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亚峰.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8):12-14.
[2]张莉.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审计探析[J]. 财会学习, 2016(16):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