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水体治理狡成为生命保证的重要环节。作者通过多年环保工作,对水体污染治理方法进行总结,结合水体污染治理的特点,探索出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水体污染治理方式.能给水体环境治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体污染;治理;探索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江河湖泊等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种植、畜牧、食品、化工等行业造成的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水中的氮、磷等物质丰富,而这些物质是植物的营养物质,藻类在这样的水体环境中会大量的繁殖泛滥,尤其是蓝藻,各种水生动物和贝类在缺氧的情况卜也无法生存,导致死亡,腐败,整个水生态将失去平衡,蓝藻大量繁殖,最终导致水体黑绿,蚊虫滋生。本文就介绍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和微生物净化水质的方式来提高污染水体的治理效果。
一、水体修复技术对水体的治理
(一)种植植物群,建立物种多样性
水体中种植多种类植物,如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主要从根系和浮叶背面吸收水底营养和水体养分,碳源来自大气,能产生氧气,氧气对上层水体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挺水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淤泥中物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直接接入大气。沉水植物通过根系和叶面吸收水体和淤泥的营养物质,它所要的碳源从水体中获得,把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溶解进淤泥中,使得淤泥中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电位升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繁衍,提高净化能力。
在水体中可以种植如轮藻群落、蓖子眼子菜群落、苦草群落等,这些植物都是水底“制氧机”,它们产生的氧气能使水中的无盐结晶下沉,同时使水底有机物被矿化,减少有机物进入水体,大量氧气能吸收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形成水下森林,抑制蓝藻生长。这种“水下森林”形成底层营养物质的封存功能。
(二)恢复复杂食物链,建立动物群
水生动物如鱼、螺丝、贝类、虾等能促进水体的微循环,良好的微循环能促进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水体中可以优先投放养殖这些水生动物。水底中的沉水植物营养丰富生长旺盛时,需及时收割,鱼类过度生长时,可以及时捕捞,贝类和鱼虾也会食用部分藻类,能把水体中过度的氮磷等营养成分转移,避免富营养化情况出现。
(三)投放食藻虫能有效控制藻类生长
食藻虫是一种甲壳浮游生物,主要靠食用藻类、浮游物与有害菌,而食藻虫又是鱼虾贝类的食物,这就打通了蓝藻等食物链自端的转化途径。经过驯化的食藻虫能产生酸性排泄物,降低水体的酸碱度,藻类在酸性水体中会受到抑制。另外,藻类被食藻虫食用后,水体的透明度会提高,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长。此外,食藻虫的特性,可以将微生物带到水底进行生长和繁殖,给沉水植物的繁殖创造了条件。
二、水体污染治理的具体保障对策
(一)踪合决策,源头把关。在环保审批上,对新建项目审批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必须与生产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审批、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执行率要达1000 o;在三江流域内,严格控制审批新上污染性建设项目;严禁已被国家明令淘汰的技术、设备和落后的环境污染建设项目向本省转移;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项目,以及不符合环境标准要求的项目,各级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绿色植物的措施。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如有芦苇的湿地对}+4中N一的去除率接近1000 o,佛手蔓綠绒峪称小天使)和叶喜林芋峪称春羽久将它们栽培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氮和磷。植物能防止水土流失,能忍耐土壤中高浓度的污染物。植物的这种抗毒性作用,为植物对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吸收和降解奠定了基础。该技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于解决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净化的作用,特别是森林,净化作用更加明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将从单纯的水质保护,走向恢复和保护生物生息、生长环境的生态治理阶段。
(三)冰资源调控措施。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污水处理。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其次,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三、结语
对大众要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效果显而易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胡宝林.养殖水体污染的来源及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6(05).
[2]潘玉麟.环保与水体污染[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16(S1).
[3]刘红玉.浅谈水体污染[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03).
[4]罗必愈,磨国安,刘水金.一起暴雨冲刷引起渔业水体污染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