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政专项基金是一种专款专用的指定用途资金,是一种不能随意改变用途的资金。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不断的加大,高校财政专项的资金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能够反应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标准。根据国家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可以了解到,对于地方财政所下达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有明确的使用期限要求,对于超过使用期限一年的专项资金,会收回同级财政,进行统筹安排。而对于来自上级专项转移的高校财政专项机资金,在超过两年的使用年线之后,会统一收回。面对这种财政专项的支出任务,很多高校都会加大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力度来减少由于缓慢支出造成的二次申请问题,这导致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科学合理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避免专项资金的使用浪费。
一、 绩效评价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意义
首先,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明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评价标准,根据相关的评价结果可以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规范利用的效率,提高使用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发展,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以及硬件设施。其次,建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是强化高校责任的必要部分,可以根据相关的绩效评价结果来明确资金使用人员的责任,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避免浪费。
二、 目前我国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校财政扶持的力度不断的在加大,但是评价的标准和规范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评价的观念、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的结果上。首先,评价的观念有一定的错误。对于很多高校的领导者来说,专项资金更可以看做是一种额外的资金,注重对专项资金的获取上,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却不了解,不够重视。而相关的财政部门对于专项资金后续的使用进度以及分配上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监督的力量不够,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目的得不到明确,一些专项资金被浪费。其次,评价的标准不够明确,导致评价的结果不够准确。对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来说,会分为很多类:科研类、实验室建设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类,这些经费的类型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评价的标准却不够全面,单纯的通过一种评价标准来开叉不同类型的专项经费,导致评价的结果缺乏实际性,不够客观和公正。再次,评价结果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一些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过多的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并没有将评价的目的进行实现,评价的结果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要求,并不会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导致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失效,没有人去关心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学校也无法根据评价的结果去进行相应的整改工作。最后,绩效考评的指标不够全面。一套完整的绩效考评指标包括产出、质量、收益以及满意度,而很多高校却将数量指标做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对于其他的指标的数据采集不够,很难全面的反应出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后续的作用。
三、改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问题的思路
(一)完善绩效评价的原则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原则应符合客观、公正公开的要求标准,可以通过增强评议力量的途径来进行实现,例如引入会计事务所、工程造价咨询以及一些同行业的人员组成相关的评议小组,评价的结果接受全校的监督。绩效评价目的要明确,保证专项资金的专项使用,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要根据不同的效益目标进行分配,突出绩效评价的针对性原则。绩效评价的程序要便于操作,针对专项经费使用的效益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操作的程序不宜过于繁琐,避免降低评价人员的参与的积极性。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设立相应奖惩措施,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收益,提高工作人员的参与度。
(二)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高校的领导人员应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可以建立相关的评价小组,有学校的领导与外部的同行评议人员对专项资金使用收益进行监督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高校平级领导之间的工作推诿以及内耗,还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的合理与公正。
(三)落实专项资金评价的制度
首先高校应针对专项资金建立相关的绩效评价制度,用制度来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能够及时的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以及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反馈和解决。其次,高校应设立绩效评价的申诉制度,申诉的目的就是能够进行及时的纠错,在发生一些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评价不公、程序失误的情况时,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纠正作用,保证评价的公平。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整改以及奖惩,这是增强绩效评价工作权威的重要途径,也是绩效评价的必要保障,能够起到对绩效评价进行引导、示范、鼓励以及约束的作用。(作者单位为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