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2017-12-29 00:00:00朱孔阳
今日财富 2017年19期

互联网的普及拓展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渠道,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方式更加多样,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和多样化的传播途径给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处于缺失的状态。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本文就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对策。

网络文化则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利用代码形式进行传播交流的一种开放、快捷的虚拟性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与发展为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革新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正确看待和处理网络文化的影响是发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之举。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网络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文化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存在误区、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健全、缺乏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薄弱以及对待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不高等等,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给传统文化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较于生涩的传统文化,网络文化浅显、快捷的特点使其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同时网络高度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文化中会产生许多不利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很多学生会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抵触传统文化教育。但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也给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弥补网络文化中的漏洞,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当代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发方面。

(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内涵造成了冲击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语言的冲击两方面。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教育所依托的媒介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时代需要,报刊、杂志具有显著的延时性,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即时报道,报纸的受众群体也随之减小,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更乐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讯息。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语言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追求简便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符号化的语言交流使得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词汇、语言及语音这些核心的要素愈加不明显,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同时网络文化思潮的兴起造成了大学生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马列主义等正统哲学思想认识的误区,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

网络文化具有求新求快的特征,网络文化中的一些“垃圾文化”侵蚀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日渐降低。这种狭隘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会使得大学生迷失正确的方向,很难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文化娱乐化的倾向使得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将网络作为个人情感抒发的途径,而利用网络学习的人少之又少,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

(三)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冲击

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由于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而相对节奏较慢,也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但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学生可以利用更少的时间从网络上获得同等的知识,并根据自身适应的节奏进行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有一些大学生会直接从网络上查找相关的学习参考答案,不愿意自主进行思考。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这种快餐式的学习习惯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的降低,无法达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三、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自身的优势为当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了途径,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一)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相较于课堂教学,利用网络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拓展教学的覆盖面,网络平台教学也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顺应了人们展示自我的需求,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生活经历以及人生感悟,网络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求真、自由的时代精神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所必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是天平的两端,二者的内核是相通的,将网络文化中积极的内容进行发扬也是另一种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和传承的形式。

(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的积极作用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影响最为明显。网络文化推崇简化的沟通交通,因而“斑竹(版主)”“稀饭(喜欢)”、“厚厚(吼吼)”等新兴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化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如果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对网络文化的优点进行借鉴,可以有效提高其灵活性,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受众数量的增长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所倡导伦理纲常、中庸之道等文化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这些固化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网络文化个性化、注重个性、创新性的特点恰恰可以突破传统文化构建起的框架,注重学生的个性也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因而可以说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促进了学生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各种思想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识别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自身成熟健全的人格。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网络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进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以网络为基础构建新型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并设置相应的传统文化教学专栏,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条件,学生可以自己在网站内查阅下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QQ以及手机APP等信息传播途径,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内开辟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服务板块,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观念。对网络进行合理的应用可以为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坚实的后盾,对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规范

规范性的缺乏和管理的不当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鉴于此高校必须要加大网络文化管理规范的力度。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更加自由,且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因而必须要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进行监管,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净化,使传统教育文化从网络文化中收益。网络文化的规范不是单单依靠高校的努力就可以,政府、社会、学校要共同构建起完善的网络文化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网络伦理秩序,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网络言行规范,不在网络上发表不当的言论。对于负面的网络文化,要自觉用传统文化思想和正确的观念对其进行抵制,避免不良文化对自身思想的侵蚀。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传统文化渗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校园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于不良信息的审查,通过网络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文化选择的自觉性。

(三)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高校需要对网络资源中对传统文化教育有益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将其与已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融合,打造高校传统文化精品课程。首先,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传统文化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课程内容进行观看,还可以和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深化优秀的文化和传统道德精神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其次,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按照时间、区域、思想价值等要素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开设特色化的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并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大学生就某个文化人物或者是传统文化板块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最后,教师也要注重个人网络技能和网络综合素养的提升,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以便于利用网络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打造富有学科特色且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精品课程,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理想信念,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文化的发展给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构建更符合大学生文化教育需求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为了减少不良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需要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规范,通过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师生媒介素质的提升实现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作者单位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院)

本文为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号:2017SJBFDY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