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7-12-29 00:00:00王峰
今日财富 2017年19期

特色小镇是经国务院批准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需要依托小镇自身的地域特性、文化特性和产业特性,小镇发展的前景与规模都与其自身特性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如何更加深入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将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人才输出、技术支持更好的与特色小镇的特性相结合,将会对双方的发展有共同的作用。

一、特色小镇的认识

“特色”是从社会发展方式创新的含义去认知,它可以促进现代经济社会转型,也可以为区域社会的整体现代化提供一种思考。对于兴起于浙江特色小镇的认识,我们可以总结以下一些观念,一是建立了新的“块状经济”机制。浙江特色小镇的云计算、智慧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促进了当地的“块状经济”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被全国各地移植到基于本土经济的小镇发展规划。二是建立了以生活社区为基础,现代经济产业发展、传统特色产业维系协同起来的新秩序空间。三是建立了基于自身生活空间的就业机制,小镇居民可以就近就业,企业文化与小镇文化相互融合,归属感增强,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提升。四是建构了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多样化、均好化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好坏新的评判标准。

二、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经济文化产业的要素构成

(一)参与特色小镇经济文化的宣传、总结与提升

历史悠久的特色小镇经济文化已经与当地小镇人的生活、学习融为一体,许多特色小镇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会形成发展为当地特色经济,文化内涵与经济内涵相辅相成。通过对小镇经济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将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融合与创新,特别是将小镇特色与小镇的经济、生活、文化有机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将自己的师生资源与专业资源运用起来,并持之以恒,长期发展。

(二)以小镇特色文化为基础建设经济新格局

将区域经济需求与小镇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协同开发是当下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项目成果需要得到市场的许可,才会产生经济效益,才会带动小镇人民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对于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责任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当然这也是高职院校扩大影响力,实现其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利弊同在。

(三)学校专业建设要与小镇经济文化相协同

如果地方高职院校想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特色小镇的文化经济结合起来,学校的主干和王牌专业与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需求相结合,将技术技能培训与小镇当地就业从业岗位需求对接,将学校文化素质培育与小镇特色文化需求对接,将专业人才培育规模与经济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对接,将教师科研方向与小镇经济创新对接。这种协同发展对于小镇特色的持续发展与开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高职院校在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风险,因为小镇的特色文化与经济产业的发展还没有经过市场的验证,发展的规模与空间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萎缩,这也会直接影响到与其协同发展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

(四)小镇产业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将要承担小镇经济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新的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多数老师从事的是本专业的教学,将专业建设与小镇经济结合起来研究是个新的课题,老师也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来适应这种新课题,而且这方面的教师的需求量时小时大,学校的教师数量突然增多,对于学校的薪酬体系是一个应对,当特色小镇的建设周期完成后,教师数量有一个减少,学校对这部分教师的安排也是人力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经济与文化的特征

(一)学校文化与小镇特色文化的融合度

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学校特色,包括育人特色、专业特色、社会服务,这些都是学校在多年发展中所积累的,并在区域经济服务过程中发挥作用。在高职院校服务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专业建设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渗透到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发展中,那么在特色小镇发展的轨迹中可以很轻松找到这个学校的特征,否则特色小镇与高职院校孤立发展,就不能发挥学校与小镇结合优势。

(二)特色小镇经济、文化对学校的依赖性

在高职院校服务于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紧密联系,学生积极参与小镇的经济文化建设,学校融入程度越深,参与特色小镇开发程度越高,随之,特色小镇也更能够让高职院校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

(三)特色小镇的工匠在学校的数量

在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中需要高职院校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与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特点相近的专业,但是一些小镇的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工匠如果能够到高职院校出任兼职教师,向学生们传授传统产品的制作手法,并传递匠人的精神,这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传统的、有特点的生产技巧,更能够保留中国优秀传统,如果更多的小镇工匠到学校参与教学,说明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也体现出双方直接的融合度。

(四)高职院校学生在特色小镇的就业数量与品质

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发展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方向,资金、设备、技术都可能通过政府与企业来协同解决,但是符合需求的员工确实很难从其他渠道得到落实。比较容易招到的员工可能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方面难以与企业匹配,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就成为了技能劳动者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如果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对应的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产业,学校也以特色小镇的企业文化氛围进行过相关校园文化建设,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将成为特色小镇的就业主力军。

四、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

(一)学校办学思路更加清晰而且更具特色

校企合作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环节,如何找到最佳的校企合作方式,让学校和企业在这种合作中达到双赢,如何能够将学校的自身专业特色与特长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是每个有作为的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但是现在很多情况都是大多数学校都以自我发展为主,与外部的企业和区域经济联系对接较少,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难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将高职院校发展与特色小镇融合起来,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可以让学校的专业发展、特色发展有一个更加新颖的载体,让学校特色接地气,专业发展更持续,办学思路更加明晰。

(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更清晰,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横向服务能力

高学历与高职称是高校师资力量的一个风向标,论文、科研课题与项目是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这也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一种错误导向,教师以发论文、上项目为第一出发点,而不考虑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贡献值,许多高职院校的横向服务都难以达到要求,如果将特色小镇服务作为一个重点研究内容,那么教师的研究就有针对性,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也成为了一种可能,论文的研究也能够指导产业实践,产教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在这种机制下得到实现。

(三)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会更加显著与有成效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水平是非常考验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通过挖掘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对传统文化在传承基础上再添加新的元素,从生产制造到销售宣传,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与普通员工的输出,高职院校为参与特色小镇经济文化建设所进行的科研输出、人才输出、技能输出,都能让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更多的发挥。

(四)可以帮助特色小镇的传统文化与经济持续性发展

特色小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独特的文化特色、经济着力点都发挥的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特色小镇要以特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手,小镇自身的力量存在局限性,要利用小镇周边的高职院校,将学校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专业服务来推动小镇的经济、文化更加深入的发展。

五、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融入特色小镇发展的着眼点

(一)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一个重要职能,也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在哪个区域服务,服务的手段有哪些,服务的程度有多高这都需要做出衡量,在针对特色小镇服务的目标上,高职院校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不断的实践来校正社会服务的方向与力度,高职院校通过全方位介入特色小镇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市场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与需求,培养出适合社会的技能人才,这样才是把握好了区域经济的服务职能。

(二)构建以小镇经济文化为主的的一体化专业结构

以特色小镇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出发点,高职院校设置相应的专业,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规模,确保人才需求,但是,当文化产业规模出现萎缩时,通过多种类型专业的开设来满足不同产业的人才储备,特色小镇需要的专业设置是基础,但是其他机械类、计算机类专业也是一大支撑,因此需要构建以小镇特色专业为主的一体化专业结构。

(三)打造校镇企共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共同发展,紧密相连,需要创建共同育人机制,学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设施设备投入、师资力量配比、学生就业共同协作,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培养产业需要人才,一起推动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校园外的经济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素质和岗位要求,对于能力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有的放矢,政府也可以利用行政力量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双向合作程度,小镇企业也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加完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作者单位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