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外贸出口的困境与对策

2017-12-29 00:00:00侯晓燕
今日财富 2017年19期

外部需求下降、生产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因素导致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速变缓,甚至在近年来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改变这一现状可以考虑进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开发新兴出口市场等措施。

我国的外贸出口在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近年来增长趋势变缓,尤其是近两年更是出现下降的势头。从来自商务部数据中心的统计数字(表一)来看,除了2009年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下降之外,我国在2011年之前的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增速,2010年更是达到了31.31%的高点,而到2012年以后这一数字却直降到了8%以下,2015和2016两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分析造成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变缓甚至下降的原因,大约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是因为是出口的外部需求下降。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低速增长的调整阶段,增长动力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相比已明显减弱,2016年IMF三次下调对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对经济的全球复苏持续悲观,这一现实反应到外贸出口上,就是外贸的需求持续下降。以我国福建省为例,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出口产品主要是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而当前欧洲经济阴霾,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对需求弹性较大的服装、鞋帽等消费品的市场需求量明显缩减。以福建省A外贸企业为例,其2011年以前每年出口服装产品120-140标箱,金额为400万美元左右,而到了2014年,其出口数量已不足100标箱,金额约320万美元。而2015年1月23日,欧洲央行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欧元贬值,购买力下降,这将使企业对欧洲出口产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其次是生产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当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处于快速上涨期,近十年的年均涨幅均超过10%,已经成为人工工资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以福建省为例,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福建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已达到越南、缅甸、菲律宾、印度等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这一因素导致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幅提高,在商品的国际价格无法同步提高的情况下,必然造成企业利润的大幅下降,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以福州的B服装厂为例,该厂出口的棉质上衣1998年出口单价 为16美元,按当时的汇率8.27折合约为132元人民币,当时工人月工资水平在900-1000元之间,一件上衣的成本约为40-50元,利润80-90元,利润率可达60%。而到了2014年,同样的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到了20美元,但全年平均汇率约为6.35,折合人民币127元,而2014年的工人月工资达到了4000-5000元,加上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为110元,利润约17元,毛利率仅为13%左右,再扣除其他的经营费用,企业基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而且,除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外,较高的劳动力成本还使低端机电产品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速也开始落后于部分周边国家,市场份额面临被蚕食的危险。

第三是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一直都呈现单边缓慢升值的趋势。对美元的汇率从2005年的8.27上升到近日的6.5,几乎上升了21%。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购买同样的中国产品要支付更多的美元,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价格优势逐渐消失,而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又不明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第四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迫使企业减少出口份额甚至退出出口市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导致许多国家失业率提高,为保护本国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有所抬头。中国作为长期居于贸易顺差的大国,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据统计,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6年以来,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更是平均每月超过10起,差不多三天一起,中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的受害者。不仅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就连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发展中国家加入其中。福建的茶叶、鞋产品、陶瓷产品出口都曾遭遇反倾销调查,并被欧盟征收过反倾销税。当前反倾销的对象已从传统的出口产品,发展到新兴的出口产品,例如绷钢、光伏产品、轮胎等。频频的反倾销调查使得许多企业被迫转型,减少出口份额或直接退出出口市场,例如福建光伏企业已从主打产品出口转型为建设光伏电厂,靠在国内“卖电”赚钱,勉强实现“保本生存”。

考虑我国当前的外贸出口困境,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要突破这种困境,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进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在出口产品构成中,我国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仍占据了主体,这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小,利润剥削严重,比如我国出口的成衣鞋帽多为低端产品,出口至国外后,经销商贴牌提价销售,生产企业仅能赚取产品增值部分的5%-10%。因此,在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和附加值的提升,特别是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目前正处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契机中,我国应尽力改变当前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现状,改变产品长期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情况,提高贸易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通过优化结构带动增长,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

第二要尽量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以降低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绝大部分是以美元或欧元结算,汇率升值的风险也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企业接外单的收益,常常被汇率升值的损失冲抵掉。而人民币的升值造成美元和欧元的相对贬值,大量出口企业因此蒙受损失,汇率的剧烈波动使不少外贸企业不敢接单。当前外贸出口中,只有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结算接受度较好,如果能利用当前人民币成为通用货币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与我国外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贸易伙伴的比例,我国外贸企业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消除大部分,从而提高出口企业对外贸的信心。

第三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传统的出口经营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这必然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和出口经营成本,而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则为企业与外商的交流交易创造了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新模式。出口企业通过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与境外进口商接洽,既能更加充分及时地获得交易信息,也能减少盲目投入,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价格竞争优势,增加利润空间。

第四要大力开发新兴出口市场。当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的出口市场已基本饱和,进一步对这些国家加大出口力度不仅增长率不大,而且会引起更多的贸易摩擦,得不偿失。应考虑积极开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采取慢慢渗透的方式,逐步加大这些国家在我国出口产品中的占有比重,使这些区域的出口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例如我国陶瓷产品在遭遇欧盟的多次反倾销调查后,其对欧洲、北美市场的出口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福建陶瓷大县闽清县的主要出口地还包括南美、中东、非洲等二三线国家的市场,这些区域相对受反倾销调查的影响较少,可以缓冲企业的出口压力,弥补企业因反倾销在发达国家遭受的出口损失。

第五要国家要加大出口扶持力度。目前我国的出口鼓励政策主要集中在出口退税上,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综合退税率约在15%,和增值税17%的主体税率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鞋类等工业品退税率仅为13%,服装退税率直到近期才上调至17%。退税不充分不利于企业提高价格竞争力和利润空间,因此,在企业短期内无法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情况下,如果能以提高退税率的方式实现全额退税,让产品真正实现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则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为企业的外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六要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解决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抵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此外,还要进一步提升出口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如提高通关的便利性,提升退税效率,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等,以此实现对外贸出口的真正支持,产生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为福建闽江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侯晓燕(1973-),女,山东招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税收制度和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