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新兴概念的运用,在认识上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中,这是党治国理念和方式的重大理论发展,其实质是突出政府主导、实行多元共治。在这样的改革主流带动下,社会工作依靠自身科学化、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专长,和其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独特优势,导致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中坚力量了。但是在实际的整体运行中,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也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认识到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发挥其中坚力量的作用,真正化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就以海南省为例,对关于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管理实践探索和重大理论创新
(一)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发展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就将社会管理转换为社会治理,从而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并非是简单的一字之变,这还体现了今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重点和治理范围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这是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处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中所取得经验的高度总结,这也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当前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变革,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在国家和社会融合及其互动中,更好推进国家权利向社会回归。从而真正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出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真正为海南省提供一个上下结合、立体化、网络化的社会治理结构。理念是体制建设的重心,当前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为优化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推进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创新指明了大方向。
(二)党治国理政方式的理论创新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体现了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之前创新社会管理探索的概括和发展。创新理论成果从原本五位一体社会管理理论的推进,到当前四个治理原则的理论创新,这也深刻体现了我党在不断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程中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还为自上而下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当前创新理论的带领下,进一步加强了人民群众依托法治ErjMtK1c+nGYk+yH8ORRzZeaSa791fTOcq11ywKVWTE=思想和制度建设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自主意识,同时还能够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所形成的制度优势,积极转化为治理社会的效能。
(三)党治国理政过程的模式创新
社会治理在处理国家和社会关系上,注重通过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并引导、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以此来推动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这在治理社会的方式上,是将社会治理看做由多元主体而构成的系统,不同的主体在社会治理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发挥不同的作用,再通过政府的治理、社会组织的自我调节、公民自身的自治来进行协同创新,以此来实现社会的高效治理。当前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为上下互动、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系统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加快推进科学、高效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社会工作是协同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沿力量
(一)社会工作协同社会治理理念契合的促进作用
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中,治理的主导力量始终是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治理都需要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最终实现社会良性互动、和谐有序的发展。在这当中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不是为了治理和治理,而是为了保障、改善民生,为了保障、改善民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最终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人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安定有序。结合海南省社会工作的实践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式实现助人的服务活动,旨在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预防、解决部分因为经济困难和不良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社会问题。这表示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治理,同样都是以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种理念上的契合,表示社会工作就是创新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协同力量,只有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强化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社会工作协同社会治理目标一致的协同作用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保障民生,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和善治相违背的有失社会正义的社会不同,更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改革初期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实践探索,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也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显现了不同阶层群体之间利益矛盾的现实根源。而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治理不仅有着相同的价值理念,并且也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遵循这一价值目标,借助社会工作在专业服务中的优势,坚持为省内更多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服务、传递社会福利,提升全省人民的幸福感,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一起来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三)社会工作协同社会治理创新的助推作用
目前实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从制度层面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不仅是加快推进科学、高效社会治理体制的过程,也是与此相应一系列制度创新的过程。在优化社会治理方式过程中,也包含了多种制度创新思想,如多元中心的合作共治方式、政府主导社会治理方式、法治和协商治理方式。在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层面中,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助人自助的理念,也是一种专业化服务的制度设置,当前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已经将社会工作制度融合到社会治理制度的框架中了。在之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条件下,可以说社会工作制度及其作用空间是极为有限的,但在目前重新构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创新社会治理条件下,社会工作制度的价值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
社会治理本身一个复合的概念,社会治理的基本立场是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提升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协同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和社会体制创新是相符合的,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也是为了更好的提供社会服务、传递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坚持系统治理原则的前提下,有效规避政府、市场和社会从治理主体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多元主体的功能角色进行定位,这也是一种社会治理工作。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所构建的系统治理模式,就是要力求体现以政府主导为前提、目标统一为条件、功能互补为优势、协同创新为驱动、价值共创为目标的实践经验理论提升。当中治理系统功能定位确定的党系领导、政府主导的这一地位,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定的,这也是对社会治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动体现。实现系统治理模式的创新驱动和价值共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操作层面多元主体如何协同创新问题,因此在系统设计层面就需要改变原本自上而下单向的管理方式,注重构建社会工作协同下多元共治的合作机制、上下结合的互动机制和多策并举的协同机制。在系统运行层面中,为了有效解决系统治理模式中可能出现协同动力不足的失衡问题以及各种问题,在系统治理模式构建中,就要注重结合实践的经验,来构建社会工作协同创新的运行规则和平台建设一体化推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时间系统治理运行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机制创新
1.社会工作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协同机制创新。一个正确、科学的社会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是整体性的,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条件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众多问题和矛盾,海南省政府领导人员已经认识到,社会政策依然还是经济发展之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比往期任何情况下都注重社会政策效能的发挥,海南持续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优化政策设计,积极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还注重将社会工作者转换为社会政策的实施者,充分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服务优势,来承载社会政策,通过在服务社会、家庭和个人中,将社会政策所承载的福利和资源更好的传递给当事人,真正有效提升社会政策实施的质量。
2.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协同创新机制。解决社会转型阶段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和政府当前的共同责任,而政府往往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会受到僵硬维稳观的影响,会习惯采用一些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和强制性的手段。但这些手段不仅缺乏相关法律依据,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为了化解这些问题,要注重构建社会工作协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合作机制。近年来海南省着重关注民生热点,致力加强城市治理,解决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水患内涝、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确保百姓饮食安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省的创建工作,完善食品药品法人承诺制的审批模式等。同时还注重推进游客权益保护行动,加强建设公平有序、诚信的旅游市场消费环境,严格打击高额回扣、偷税漏税、欺客宰客等各种不正当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省协调发展,建立公正、和谐、充分活力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系统构建中,为了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有限性,能够有效结合社会工作的优势,构建社会工作协同政府化学社会矛盾的专业调节机制。而机制的构建是建立在两者的合作之上的,且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善治目标,注重深入基层群众,了解、反应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真正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建立更加和谐、公正、充分活力的社会。(作者单位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公安司法系)
基金项目:海南政法职业学院2017年度基地院级课题《海南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