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消极负面倾向,突出表现为:重职业的个人价值、轻职业的社会价值;重物质性价值、轻精神性价值;重当下价值、轻长远价值;重在发达地区实现职业价值、轻在欠发达地区实现职业价值。我国经济基础的重大变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和外来思潮的冲击、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导致当代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负面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个人对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人、事、物等客观事物的重要性评价与看法,是人们看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社会从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于个人于社会意义重大。职业价值观与特定的时代密切相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我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代,转型阶段和信息化时代浪潮引起了人们职业价值观的明显变化。受此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既包括一些适应社会职业生活发展和促进社会职业生活进步的积极可取的倾向,值得肯定和加以发扬光大,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消极负面倾向,不容忽视。正视其负面倾向,深入分析和把握其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负面倾向
(一)重职业的个人价值,轻职业的社会价值
与一般事物的价值不同,职业生活作为价值客体,既具有其个人价值,也具有其社会价值。如何看待职业活动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其关系,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所在。以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谈不上什么个人选择,以被安排、服从分配为特征,正所谓“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其职业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指向性,职业活动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之间以统一性为特征,极大地便利了整个社会的职业安排和各行各业对于从业人员的需求。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评价不同职业的价值和实际择业时则往往偏重于自身的愿望和利益,职业生活中部分青年大学生重索取轻奉献、频繁跳槽是其突出表现,职业的个人价值与职业的社会价值二者之间的对立性突出,重视前者,轻视后者。这种转变固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过分注重个人自身的愿望和利益,也加剧了社会职业生活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之间的矛盾,给国家、用人单位在职业安排方面带来了困难,不利于国家整体利益、用人单位总体利益的实现和发展。
(二)重物质性价值,轻精神性价值
职业生活对于从业人员的价值既包括物质方面,集中表现为不同职业给从业人员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高低、物质财富的多少,也包括精神方面,不同职业活动对于从业人员志向吻合、爱好实现、人格成就有着不同的影响。过去,青年大学生群体在选择职业时不仅仅关心从事特定职业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还特别关心特定职业活动是否契合和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精神追求。新时期,在职业活动的物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权衡上,职业活动的物质性价值则往往被优先考虑,一些年青大学生甘愿放弃、牺牲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选择那些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物质利益的职业,屈就于一些职业生活。现实职业生活中不少事例表明了这种倾向的存在,有年青大学生甚至在就业、从业过程中,唯利是图,为了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从事不正当的职业活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重当下价值,轻长远价值
从时间维度上看,职业价值的充分实现是一个过程。过去,青年大学生在职业生活中往往能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从长计议,甘愿为充分实现职业价值长期付出,“板凳一坐十年冷”,对待职业活动能执着,锲而不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些青年在这方面有一种负面倾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追求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置身实际职业生活时,“这山望着那山高”,山山无定踪。这种倾向,既不利于相关职业水平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从业人员应对职业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
(四)重在发达地区实现职业价值,轻在欠发达地区实现职业价值
过去,年青大学生信奉“好男儿,志在四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直到80、90年代广大青年学生仍被“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深深吸引。现如今,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青年大学生在职业的区域选择上则倾向于到经济社会发展较充分、发达的地区就业,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扎堆,“北漂”、“孔雀东南飞”等现象十分突出,历久不衰。虽然选择到中部、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在逐渐上升,但仍然以选择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为主。部分青年大学生能够选择到基层和西部就业,也主要受其中的优惠政策所驱动。这种倾向固然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是它的长期存在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负面倾向的影响因素
导致当代青年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的上述负面倾向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逐步演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分配方式也由原来的单一按劳分配演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人们物质利益的多样化,反映到观念层面,就出现了人们利益诉求的多样化,除了社会利益之外,人们日益重视个人利益。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青年大学生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对时代与社会的变化感受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观念更新快。当社会出现利益多样化时,与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青年大学生也会日益重视个人利益。反映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职业的个人价值、轻职业的社会价值的负面倾向。
(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益明显与重要,由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变。市场讲究资源配置的效益,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受市场驱动的影响,反映在择业、就业上,人们会趋向于那些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职业领域、就业区域,更强调职业的个人价值而一定程度忽略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倾向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充分的地区就业。人们眼光普遍短视与急功近利,会使人们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重当下价值、轻长远价值负面倾向。物质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性、基础性、明显性和实用性等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在职业选择方面往往会更加注重物质性价值而轻视精神性价值。青年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也不例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先前的统一分配成为新的社会的用人制度与方式。青年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自由度在观念与现实的层面不断增强与扩大,就业更加灵活、自由。在这个背景下,青年很容易就把个体利益置于择业就业考虑的优先地位。
(三)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和外来思潮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里面存在赤裸裸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春秋时期的杨朱所公开宣扬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突出表现。民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逼倒英雄汉”等等说法也是这种表现。这些思想观念在社会生活中一直有市场,还相当活跃,深刻影响着一些人的就业行为。加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与利润最大化原则,使这种影响进一步扩大。很多人认为,炫富、摆阔、纵欲就是“潇洒人生”;大款、大腕就是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就是辉煌人生的象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加强,境外各种思潮,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扑面而来。这些思潮影响十分复杂,正面与负面并存。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反对政府干预,在经济领域主张市场是不应受任何限制的自由经济,这种理念在涉及利益问题时容易导致出现在实践层面重个体、轻社会的现象。个人主义简单地、片面地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分立扭曲为两者分离。功利主义认为人们的活动以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为最高准则,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动机与需要具有多样性。不少青年大学生对于这些外来思潮的消极因素缺乏深刻认识,受其影响,难免表现出前述职业价值观方面的负面倾向。
(四)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
技术本是中性的,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条件。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尤其是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了极大便利,带来了新的创业高潮,带动更多的人在新技术领域就业,其正面意义毋庸置疑。我们之所以将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负面倾向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否定其积极作用,而是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便利了其职业价值观的负面倾向的产生。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实现其带有负面倾向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得作为职业价值观负面倾向成因的传统文化糟粕和外来文化无孔不入,无时不在,触键即得。
三、结语
当代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出现负面倾向事出有因,然不容忽视。针对这些负面倾向,我们需要采取系列措施,不断加以克服。首先,改革进程中的问题要靠改革加以解决,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给职业价值观以负面影响的种种观念和理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制度与职业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为鼓励青年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作者单位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课题号: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MZXY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