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健康扶贫

2017-12-29 00:00:00李凤
今日财富 2017年23期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借助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继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意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健康扶贫能够优化资源分配,增加供给,做到供需平衡,将有限的资源提供给最有需要的人,真正将扶贫工程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促动经济发展。

一、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健康扶贫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有利于筹集资金、提高运行效率

现阶段,我国向贫困地区扶贫所需要的资金面临着巨大的筹集困难,财政支出的居高不下给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导致了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出现了不足的局面。在这些问题的矛盾激化下,原有的扶贫举措显然不利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而卫生医疗保障是民生根本,资金的贫乏促使健康扶贫要向供给侧改革不断靠拢,并逐步实现优化。只有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优化资源的生产与分配,才能从根本上减轻资金压力,调整内需结构,保障投入充足,补充资金缺口。

(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因病致贫局面

在过去医疗保障不健全的前提下,贫困地区居民常常会出现家中一人生重病致使生活难以为继的局面,而过去的健康扶贫举措只能够缓解贫困地区的就医压力,无法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提高,而供给侧改革基础下的健康扶贫则能够促动资源优化,产业回暖,调整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在比例,“实现从‘输血式救济型扶贫转变成为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健康扶贫’”,有效地做到了经济发展长远化靠拢。

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健康扶贫优化路径

(一)增加财政投入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而提高资源补助的质量与效率,全面发挥政府财政供给的职能,其次,应多方面调动资金资源,将资金进行充分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作用。例如,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公益宣传、公益广告等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或者将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作为资金来源,鼓励其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二)完善管理机制

系统化、全面化、合理化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的公平,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那么整个扶贫工作将失去质量与效率的保障,甚至会沦为形式主义,毫无立法根据可言,就更无从提及结构调整、配置优化了。因此,为了持续、稳定、规范地实现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工作,有效监督并严格控制医疗服务与医药管理,就必须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妥善保障健康扶贫工作的实施。

(三)改进医保体系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规模较小,人员较少,常常以卫生所的形式存在,这种规模小、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长期困扰着贫困地区人民,使其对就医保障有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整体改善医疗服务,因此应构建医疗保障体系,将重病、大病列入扶贫工作的重点中,大病、重病是造成居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直接原因。构建医疗保障体系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贫困地区居民的看病需要,使其不再因看大病、重病而倾家荡产,不再因看大病、看重病而长途跋涉。在构建医疗保障体系之后,“可以实现以新农合为主干,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为两翼,社会慈善救助为补充”的形式,相互协调互补、共同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

(四)创新扶贫模式

传统的扶贫模式只能够缓解贫困地区居民的艰辛生活,然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因此,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健康扶贫工作要实现理念、模式的创新,只有创新发展,一改过去的保守陈旧,才能有效地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对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医疗服务的支持。

为此,应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的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医疗工作的效率,将就诊治疗的门槛再一次降低,减少了对时间、空间、专业人员的限制。另一方面,应从贫困地区着手,对地区居民进行健康宣讲教育,转变居民的思想与观念,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健康扶贫工作,并加强自身锻炼,减少疾病源头。

健康扶贫工作是一项长远大计,要想真正起到积极作用,为贫困地区的居民带来良好的就医问诊体验,减少疾病的发生,做好传染病、重病、本地病的治疗与预防,就不能只顾眼前,而应从长远考虑,从供给侧着手,进行结构性调整与转变,实现供给改革和资源优化,继而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立足于调结构、补短板、提质量三方面,以健康扶贫为核心,实施优化路径,是促使扶贫资源供需对接,确保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相信,在未来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作用下,我国城乡的医疗、文化、经济等差距将逐渐缩小,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进步。(作者单位为中共垫江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