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初探

2017-12-29 00:00:00农华礼
今日财富 2017年23期

以曾被列为全国49个典型贫困县之一的靖西作为扶贫工作实例,仔细分析靖西带有全国普遍性的五个方面致贫原因,总结出30多年来靖西扶贫成效的模式,指出输血式扶贫模式与造血式扶贫模式动态结合是靖西扶贫工作成效最佳模式,最后探讨精准扶贫脱贫后如何构建致富常态机制,扼制返贫现象发生,建议实施靖西扶贫模式来阻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实施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以推广造血式扶贫模式为主,以输血式扶贫模式为补。从实际出发选好产业,并与有实力、讲诚信的企业合作。让企业专业人员来抓关键技术环节和市场销售环节,以“公司+农户”形式推动产业发展,达到公司赢利农户致富的双赢效果。

一、靖西市的扶贫工作成果

靖西市位于祖国的西南边境,与越南接壤,有着152.5公里,面积达3325.82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为65.84万人,山多地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地貌,境内无大江大河。直到上世纪末才探明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铝土矿和锰矿等资源,旅游风光小有名气,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导致靖西与内地兄弟县份相比经济发展落后一大节。上世纪八十年代,因财政收不抵支,导致教师和公务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贫困人口多达44.2万人,靖西曾被列为全国49个贫困县之一。党和国家为了边疆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历来高度重视开展靖西边境县扶贫工作,从1985年到2000年有24.2万人解决温饱实现了脱贫;从2000年到2015年有7.42万人实现脱贫;2016年推行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村17个贫困户6738户贫困人口2.94万人。这不得不说靖西在扶贫工作上是一个奇迹。靖西的扶贫工作成绩来之不易,靖西的脱贫致富确实是可喜可贺,靖西的扶贫经验相当可贵。

二、靖西致贫原因

(一)边境地区。边境对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和平环境下的边境,如果两国关系友好,放开经济贸易往来,对边境地区来说,由于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边贸机会多, 惠及边民的生产和生活。但在战争年代,边境意味着对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大大破坏了生产力。即使是非战争时期,只要两国关系不好或没有互通贸易时期,对当地边境地区来也说经济发展机遇会比内地少一半。导致靖西边民贫困的原因主要是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发生中国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战,虽然正面战争持续时间不长,但断断续续的炮战,前前后后持续了10年,中越两国没有贸易来的时间会更长,在那场战争中,靖西失去了发展的机遇,我们知道那10年正好是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大好时光,但靖西由于战争,当地老百姓不但对生产没有投入,反而进行破坏,面对战争恐惧的压力,说不定何时一发炮弹从天而降就没命了,所以他们消极开展生产,多数农户把留做禽种畜种的动物都杀光吃光。那时国家对边境发展政策态度也差不多,只管吃饭,不管发展。在我国内地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靖西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是后退。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我国的投融资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国家投资融资由原来政府说了算向市场说了算过渡。这种投融资制度的变化对靖西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新的投融资体制说市场说了算,而市场的引入,使风险意识增强,金融行业不再是无担保贷款。使靖西原来的一些微小企业因家底单薄无抵押无担保而得不到银行贷款。

(二)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形成价值,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多。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地理条件相对艰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民受教育程度往往比较低,没有技术,并且思想上劳动积极性不高,多数劳动者的劳动质量比较低,往往从事的是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所形成的价值量不高,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收入低,致使贫困。靖西也一样,少数民族同胞受教育的水平不是很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小,这也是导致靖西贫困的原因。

(三)自然环境生活条件恶劣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程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特别是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土地等自然条件对产业发展影响非常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价值理论也指出土地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程度会形成级差地租。靖西远离大城市,地形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山多地少,西高东低,境内无大江大河,土地贫瘠,灌溉水源无法保证,北部乡镇大部分面积是望天田,靠天吃饭。冬季枯水季节下雨稀少,人畜喝水都成问题,绝大部分山地石漠化严重,发展致富难度相当大。

(四)革命老区,靖西是百色革命老区的一部分,经济基础薄弱,水、电、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缺乏产业支撑,导致整乡整村出现大面积的农户贫困化。

(五)突发性自然灾害。尽管靖西境内无大江大河,但喀斯特地形地貌,地下溶洞多,一到雨季地下河水到处喷涌,形成内涝,淹没地势比较低的农田庄稼和村庄,特别是北部乡镇年年有内涝水灾。造成自然灾害。多年发展积累的财富毁于一场大雨,重新返贫时有发生。除了上述五种情况以外,有些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发达地区一样是由于患病和天灾人祸或小孩上学所致,但这部分贫困户所占的比例并不多。总之在靖西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以上五种情况。

三、靖西市扶贫模式

(一)输血式扶贫。输血式扶贫是指扶贫主体对扶贫客体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地帮扶援助,不需要扶贫主体参与创造价值就可以让扶贫客体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扶贫模式。输血式扶贫模式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钱物对贫困者直接进行救济,以求得暂时的温饱,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救助。这种扶贫模式的优点一是扶贫时间短见效快立竿见影。二是适合无能力参与价值创造实现脱贫的对像。三是适合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困难对像。

(二)造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是指扶贫主体对扶贫客体进行政策宣传,帮助扶贫客体对党和政府有关扶贫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转变扶贫客体不再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靠要的思想,树立通过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走上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的一种扶贫模式。通过扶贫客体内生动力创造财富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这种扶贫模式的优点一是使扶贫对像变被动为主动。二是扶贫效果持续时间长,返贫可能性比较小,扶贫效果最佳。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贫困概念的界定和标准肯定也不完全一样。但不管如何界定,正常情况下,无法通过自己力量来解决温饱问题的那部分人肯定是列在贫困人口之中,靖西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很大。“1985年全县温饱未解决的81040户, 44.2万人, 占农业人口85.88%。缺耕牛的农户5000多户,住茅房3276户15839人,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旱季需要跨村挑水的16543户10.6万人,有117个村未通汽车,3个乡未有照明电”;2000年初,“未解决温饱人口20万人,有13.1万人饮水难,103个村不通公路,29个村不通电,6689户3.05万人住茅草房” ,“七难”等问题普遍存在;2016年初开展精准扶贫时统计靖西贫困人口是12.58万。

由上述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靖西的贫困人口数量确实很大,贫困程度很深,贫困原因也是很综合,扶贫工作十分艰巨,扶贫模式也是带有我国扶贫工作模式的普遍性和个性,认真总结靖西的扶贫工作经验意义重大。

回顾靖西三十六年来的扶贫工作,根据其扶贫模式特点不同我们可以分成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在这一阶段主要采取输血式扶贫模式,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扶贫资金和世界银行扶贫贷款。建立了“老少边山穷地区开发贷款”、“发展贫困地区经济贷款”、“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贴息贷款”等款项。这一阶段由于战争因素尚未完全消除,正如前面分析原因一样,国家只管吃饭,不管发展。因为国家经济实力也并不像今天那么强大,所以国家扶贫资金量也不可能太多,国家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民生,也初步利用贴息或低息贷款来尝试开发一些扶贫项目。但主要积累经验,规模不大,但效果却相当明显,在这个阶段有24.2万人解决了温饱告别了贫困日子。

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到2015年。在这一阶段主要以输血式扶贫模式与造血式扶贫模式相结合,双管齐下。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建设资金中扶贫开发款项。这十五年是靖西投资最大,发展最快的阶段。主要的扶贫工作形式是国家民委主持的“兴边富民行动”。本行动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扶贫攻坚;以水、电、路、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适应科技兴边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文化设施建设;以资源合理配置为目的的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发展边境贸易为核心的向外型经济开发;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等。

“十一五”期间,在兴边富民行动中,累计得到4.8亿元,共安排投资10类1.4万多个项目, 2008年,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给边境一线0-3公里边民最大的好处就是由政府给边民发放边防补贴,按户口每人每月补助130元。受益范围7个乡(镇)38个行政村281个自然屯,人口63552人,2009年7月,为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自治区党委、政府再次决定,在2008年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展3-20公里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十二五”规划期间,靖西县从2011年起继续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边境0—20公里)大会战。在边境基础设施、民生工作、农民增收渠道、边贸产业发展和边民补助等方面共投入146146.87万元。其中项目包括路村屯路、巷道硬化、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卫星直播设备设施、农田改造、技术培训、危房改造、特色村寨建设、公租房、卫生事业、民生补助、石漠化治理、产业扶持、边防安全管理等共2.08万个项目,使靖西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跟上全国步伐,几乎惠及全县人口。

第三阶段是从2016年到现在。这个阶段响应国家号召,向贫困开战,实施精准扶贫。靖西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做好四篇文章之一,为在2020年建党一百年实现全面小康,彻底消灭贫困,创新扶贫工作方法,工作必须体现“精”和“准”,脱贫主客体的换位,过去扶贫工作政府是主体,贫困户是客体,往往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政府积极主动,而扶贫户消极被动。精准扶贫转变政府与贫困户的位置,让贫困户积极主动,发挥内生动力,成为扶贫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换位成为教练员和裁判员,制定相关扶贫政策,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出谋献策。也改变了扶贫资金用途,大部分的扶贫资金作为激励贫困户光荣脱贫奖金和为农户产业发展铺路、架桥、供电和拓宽市场等。激发贫困户通过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产业来达到脱贫,使贫困户有了自身“造血”功能,并让脱贫致富成为常态化,。通过开展精准扶贫,靖西贫困户渴望脱贫,重点发展烤烟、桑蚕、中草药、水果、边贸、青菜等产业。2016年实现2.94万人脱贫的好成绩。

靖西在开展36年的扶贫工作过程中注意尝试各种各样的扶贫模式,积极探索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这两种模式的最佳组合,从靖西工作经验来看,首先是输血式扶贫,主要体现在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基本上还没有产业扶持,主要解决贫困户生活。然后是以输血式为主,以造血式扶贫为次。这一阶段主要是兴边富民行动,由国家高投入建设解决水、电、路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并开始尝试扶持一些烤烟和桑蚕等产业。

最后再到以造血式扶贫为主,以输血式扶贫为辅。在这一阶段主要扶持更多产业,把烤烟和桑蚕产业做大做强,另外还扶持像中草药、青菜和水果等产业,如今像烤烟、桑蚕、中草药和水果等各产业已发展成10万亩左右的规模和注册有相关的品牌。值得一提的是,截止2017年3月,靖西市南坡乡新老水果面积达2.302万亩,全乡户均达3亩;2016年,全乡水果挂果面积达8000亩,果农出售水果1.6万吨,果农出售水果收入达6500万元。新老桑园面积达3万亩,全乡人均达1亩。2016年养蚕1.5万张,交售鲜茧105万斤,群众售茧收入2000万元。仅此两项,全乡农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5.3万亩的水果和桑蚕产业,完全是在治理石漠化土地上发展起来。当初开发难度非常大,如今南坡水果产业已在靖西水果市场占到半壁江山以上,网上订单数量正在攀升,让为数不少的农户走上富裕,过上小康生活,这是造血式扶贫模式成效。

四、实施靖西脱贫长效机制建议

脱贫后农户如何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一个地区生产基础设施基本上完善后即输血式扶贫模式投入已饱和,生产条件已具备或得到相应优化,这时扶持产业发展即造血式扶贫模式是阻止返贫现象最好的良方。扶持产业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推广造血式扶贫模式为主,以输血扶贫模式为补。从上述可以看出不管是输血式扶贫还是造血式扶贫都各有利弊,我们知道不管是小家还大家(国家)经济实力要发展起来都需要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也就是大家常常说到的第一桶金。全国别的发达起来的地区也同样依靠第一桶金,只是得到第一桶金的途径各地是不一样的,如我国东部中部富裕起来的地区绝大多数是从改革开放的红利中淘到第一桶金,而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由于战争靖西失去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良机,改革红利与靖西擦肩而过,如果仅仅依靠靖西自身力量来积累第一桶金,应该也可以,只是需要的时间实在太长,短期内要跟前全国步伐绝对无法实现,所以需要国家以输血式扶贫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靖西“十一五”以来的发速发展得益于靖西从国家扶贫资金中“捞”到第一桶金进行投资,特别是从国家到广西进行的三轮“兴边富民行动”使靖西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水、电、路相应得到大大改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边境乡镇受益最多。

(二)从实际出发选好产业。以造血式扶贫为主,需要有好的产业为基础,选不好产业,造血式扶贫就难于开展。像靖西这样大面积的贫困面就得为这些贫困户选好一个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烟草专卖局资深顾问冯国桢多次到靖西考察了解到靖西气候和土质适合种植烤烟。1995年11月5日靖西以县委文件形式决定1996年开始试种烤烟1.08万亩。并在96年试种中取得初步成功,烟农尝到初步甜头。靖西烤烟从开始试种到今天足足有21个年头,种植面积最高年份多达10万亩。靖西还成为中国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基地。

(三)公司必须有实力讲诚信。以有实力的企业来抓“公司+农户”发展产业。无企业或没有实力的企业带领的产业发展风险非常大,面对市场竞争和风险,农户发展起来的产业可能会毁于一旦。靖西产业扶贫过程中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比如田七产业,1980至1990年,全县田七产业投放扶贫资金397.3万元,6752.8亩,遍及全县各乡镇,尤以南坡、安德、三合、龙临、荣劳、禄峒、化峒、新靖等乡镇为最多。虽然红了一时,让一部分种植田七的农户实现致富梦想(当时的万元户,住上钢筋水泥楼房)但后来由于没有企业的领头,导致了田七供给侧管理上的混乱,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由于出售价格高,有甚者把铁钉隐藏入田七头里。这个刚刚带给农户偿到甜头的田七产业却好景不长,很快走上末路。又如2010年的靖西青菜产业也因为出现了出售价格高好卖,利益驱使个别黑心种菜农户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把刚刚喷洒过农药的毒青菜送上市场,导致中毒发生,最后导致青菜产业类似田七产业那样的情况而夭折。虽然甘蔗产业有企业(糖厂)与农户合作,可惜企业实力太差,运力不足,加工能力有限或诚信不足,无法满足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2015年靖西近10万亩甘蔗无法按时拉到糖厂加工,加上当年与历年的蔗款也不能及时兑现,使悲剧在农蔗上演。烤烟产业在靖西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合作经历了21年不动摇。体现了中烟公司实力和诚信是不容置疑的,20多年来为靖西烟农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靖西脱贫致富道路上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必须选一个有实力的公司。

(四)抓好关键技术环节。选好产业后还要对产业进行分析,分析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特别是一些农民难于掌握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必须交给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来统一攻破。说实话绝大多数贫困农户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就不高,技术攻关能力有限,农户难于胜任解决关键技术环节。就拿靖西发展烤烟产业来说,对选烟种、育苗和烤房建设等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环节,如果烟种选得不好,尽管在别的环节管理到位也都很难得到满意的产量和质量的烤烟。育苗也是很棘手的环节,幼小的烟苗容易生病和虫害。育苗好不好对大田管理影响很大。而烤烟房建设更是不马虎,因为烤烟房的好坏,对烤烟质量等级的影响很大,而烤烟等级质量决定烤烟的价格,而价格又决定了烟农当年的收入。

(五)抓好关键市场销售环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业顺利发展最关键环节是产品销售环节。用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跳跃”,跳过这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目的,由产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变。上述靖西田七产业、青菜产业和甘蔗产业基本上都会在销售环节得到清算,所以销售环节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关键在于销售环节。不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必须抓好产品销售环节。销不出去,当年所有的投入成本得不到回报,全功尽费,像靖西发展烤烟不用烟农去思考销售环节。销售环节全部由烟草公司负责。使烤烟产业健康发展,在靖西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靖西扶贫道路经历了30多年历史,成功地让30多万人走出了贫困的折磨,甚至有些农户已提前进入了小康生活,当然目前全市扶贫工作尚未结束,但在扶贫工作上实现了30多万人的脱贫致富,确实成绩不小,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靖西有决心和信心在两三年内实现脱贫,跟上全国的步伐。因为我们已经在扶贫攻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掌握了上述脱贫致富五个方面的法宝。(作者单位为中共靖西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