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2017-12-29 00:00:00李昂 胡佳莹 马雅雅
今日财富 2017年23期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资源与政策的差异等等原因,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呈现出了不均衡和非协调的状态。随着金融资源以及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逐渐变化,金融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产生了集聚的现象。文章以郑州市为例,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金融产业集聚进行量化分析,综合评价了郑州市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其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一、研究背景

(一)郑州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郑州市的金融行业主要包括了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根据这三大行业的发展状况,就能够有力地说明郑州市金融行业的现状。本文将依次对这三个行业进行分析。

1.银行业方面。改革开放初期,郑州市经济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资金来源也相对不足,资金运用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不得不依靠输入外部来求得资金的相对缓解。1998年,郑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33.9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20.7亿元。而到如今2015年末,郑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6936.2亿元,贷款余额为12650.26亿元,代存比达74.69%比1998年的存、贷款分别增长了20倍和17.6倍。

2.证券业方面。郑州市证券市场在不断的规范和调整中稳步成长,为郑州市企业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郑州市经济金融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年末,全是共有41家上市公司。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80家,其中2015年新增50家。

3.保险业方面。1998年,郑州市的保费收入仅有6.1亿元。自国家重点关注中原地区发展以来,郑州市保险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保费总量也持续上升。2015年保费收入达到了338.5亿元,其中其中财产险收入115.3亿元,增长19%;人身险收入223.2亿元,增长23.3%。全年赔付额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其中财产险赔付额53.8亿元,增长20.2%;人身险赔付额49.5亿元,增长85.5%。

(二)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产业集聚,国内外学者专家大多集中在金融集聚形成原因、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金融集聚现状研究。Porteous(1999)认为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大型金融机构和能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金融机构被驱逐出该地理空间进而导致该地区金融集聚程度不高对地区经济的增长产生阻滞作用。于欣可(2015)认为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该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固定投资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业劳动力水平都是其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就对外开放水平而言,王标(2015)验证了上述观点,他分析得出对外开放水平在期初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不再显著。

而对于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张晓燕、纪玉俊等人主要集中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程慕华(2014)建立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说明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郑州市金融集聚测度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郑州市金融行业的总体水平,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金融集聚的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构建金融集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一个地区金融业的集聚程度。使用具体综合评价值来量化集聚程度,这样能方便地看出一个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本文通综合评价值来探讨郑州市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寻找金融集聚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从而有助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更好地发挥相应的只能,进而提升金融业集聚的竞争力。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郑州市市金融集聚程度的综合水平,并根据数据的易得性原则,本文分别经济总量、金融规模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而构建金融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的研巧成果,本文将金融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因子层。其中,目标层即为金融集聚,准则层包括经济总量、金融规模、基础设三个指标,每个准则包含若干个具体因子。

1.经济总量。经济总量是金融业集聚的基础,只有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规模时,实体产业才能够得到飞速迅猛的发展,才能够产生对金融业的需求,本文从郑州市生产总值(X1)、财政收入(X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3)、固定资产投资(X4)、第三产业增加值(X5)4项指标来评价地区经济总量的水平。

2.金融规模。金融业的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集聚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本文用金融从业人员数(X5)来衡量郑州市的金融规模,用本外币存款余额(X6)、本外币贷款余额(X7)来衡量银行业的规模,境内上市公司数(X8)来衡量证券业的规模,用保费收入(X9)来衡量保险业的规模。

3.基础设施。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基拙设施和人才的建设。郑州市地处中原地区,金融业的集聚也对邮电业务、互联网业务及人才的建设提出较高的要求。本文从邮电业务总量(X10)、互联网用户数(X11)、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X12)三个方面来评价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二)金融集聚度量的因子分析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1.相关性检验。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迸行处理,得出相关系数矩阵。而该矩阵显示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说明指标间的相关性很强,存在信息上的重叠,所选取的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因子分析。

2.确定主成分的个数。根据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原理,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得出方差分解表。由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只有一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他因子的特征值较小,且该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26%,说明能够提供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能够替代全部12个原始变量对金融集散能力进行说明。因为只有一个公共因子,因此旋转之后的结果与旋转之前的因子变量无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写出郑州市历年金融集散的综合得分函数,即:

表1显示了一个主成分与12个评价指标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出,人均生产总值,本外币存款余额等前11个指标能够较好地解释成分1。

3.结果和分析。根据郑州市历年金融集聚程度综合评价值,可以明显看出郑州市金融集聚综合评价值从2000年起逐年增长。以2008年为转折,2008年以前综合评价值在零以下,而2006年以后综合评价值均在零以上,同时,自2008年起其综合评价值增长更为迅速。说明郑州市金融集聚程度不但越来越高,集聚能力更是加快加强。

三、郑州金融产业集聚区位熵分析

本文主要计算一个地区各个行业的集聚水平,所以下面采用区位熵的方法来刻画。

区位熵(LQ)的概念最早是由哈盖特提出的,是根据基尼系数构造衡量地方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用于区位分析,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该指标可操作性强,结果简单明了,其计算方法如下:

在上述公式中,q_(i,j)表示地区j的产业i的产值,q_(i,j)是地区j的全部生产总值,q_i是产业i的全省总产值,q是全省生产总值。区位熵指数能够计量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整个区域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由此可以考量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区位熵越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水平比较低,如果越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的集聚化程度比较高,指数越大的地区在该产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文章为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这一状况,特将衡量指标细化为银行业区位熵、保险业区位熵和证券业区位熵,运用三个区位熵指标进行基础评估。其计算公式为:

上述三个公式中,LQb、LQi、LQs分别代表着郑州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区位熵,Bz、Iz、Sz、Gz分别代表着郑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证券交易额和GDP,B、I、S、G分别代表河南省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证券交易额和GDP。

在区域熵的计算中,如果LQb、LQi、LQs=1,意味着郑州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集聚程度等于河南省同类集聚程度的平均水平;如LQb、LQi、 LQs<1,意味着郑州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集聚程度低于河南省同类集聚程度的平均水平;如果LQb、LQi、LQs>1,意味着郑州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集聚程度高于河南省同类集聚程度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郑州具有金融集聚的优势。

由表2所示,郑州的银行、保险和证券区位熵均大于1,这表明,郑州作为中心城市,金融业的集聚化程度相对较高,待别是其证券业集聚优势尤为显著,并且己经形成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

四、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变量的选取

本文对郑州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金融集聚的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同时,由于郑州银行业发展比较持久,数据比较可靠,所以实证分析主要选取了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银行区位熵(LQb)作为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指标。本文数据选取自2000年至2014年的《河南统计年鉴》。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分别对GDP, LQb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GDP和LNLQb。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因此,在假定的基础上估计方法所给出的经典t检验和F检验,会给出误导作用,产生“伪回归”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本文分别对国民生产总值(GDP)与银行区位熵(LQb)进行平稳性检验。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n次差分的方法将非平稳序列转换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得出为二阶单整。

2.协整检验。本文利用EG检验法,对国民生产总值GDP与银行区位熵LQb进行协整检验。得到回归公式如下:

LNGDP=1.527987LNLQb+6.767728+μt

对上式的残差序列μ_t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误差项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误差项平稳性检验值小于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LNLQb和LN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表明郑州的银行区位熵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主要用来分析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0.0209低于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拒绝原假设,LNLQb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而0.8099大于5%的显著水平,所以接受原假设,LNGDP不是LNLQb的格兰杰原因。即说明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影响。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是在随机扰动项的标准差受到某一冲击的情况下,判定这一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它反映了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动态关系。

从银行区位熵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对郑州经济增长而言,LNGDP对于来自自身的一个正向冲击,第一期表现较强的反应,之后有所减弱,但是变化幅度不大,LNLQb对LNGDP一个标准差冲击有着强烈的反应,且整个响应期都呈现出正向的反应。LNGDP受到来自LNLQb的一个冲击,LNGDP一开始没有反应,到第2期时开始迅速上升,到第5期时基本保持平稳。所以,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短期不太明显,但长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金融集聚影响不大。

5.方差分解。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郑州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程度,在脉冲响应函数之后进一步进行方差分解,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而言,来自自身的贡献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来自银行区位熵的贡献率却呈现不断上升之势,在第8期基本趋于稳定,贡献率达到60%左右。对于银行业区位熵而言,区域经济增长对其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结合实际情况,郑州应该积极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金融产业的集聚,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郑州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郑州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产业集聚之间呈现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金融产业集聚是郑州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第二,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郑州金融产业集聚会显著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郑州金融产业总体上存在集聚现象,但是集聚水平不高,处于初级阶段,集聚能力还不是很强,不过随着郑州金融水平的提高,其区域金融产业集聚能力会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

五、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郑州市金融产业集聚水平虽较之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比较落后,但随着郑州市的不断发展,其金融水平也在稳步提高状态。根据郑州市的产业现状以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中的积极作用。无论自发形成的,还是政府主导的金融产业集聚,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金融业产业集聚在发展的萌芽期,往往层次较低,金融本地化或根植性不强,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难以产生持久的产业收益,这时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介入。

(二)通过金融创新,吸引金融资源集聚,并在创新中形成区域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金融创新来自于两方面的动力,一方面是在金融管制条件下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来自于放松的金融管制。在监管机构放松管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推出的金融创新业务应在不违背管制的情况下寻找出路和创新,同时,应建立宽松的金融运行环境,鼓励金融机构的擦边创新业务,由此带动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放开。

(三)大力促进经济水平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将郑州市作为交通枢纽的同时,还要注重其金融行业的发展。郑州市应加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强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发挥信贷市场的支持功能,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完善金融空间布局,真正发挥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作用。提高郑州市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加强集聚程度。

(四)调整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良好的监管环境是金融集聚、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增强,不确定性程度提高和复杂性增加,给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监管当局应在监管理念、监管机构及组织形式、监管内容和范围、监管手段和工具、监管协调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不断变化,防范金融风险。(作者单位为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