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2017-12-29 00:00:00洪婷
今日财富 2017年24期

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承担起文化育人的重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和行为自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育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大从未来国家发展愿景、社会时代精神、公民道德风貌等角度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也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以认为就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作为主线始终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是如何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直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研究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大学生作为青年最主要的群体,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群体,理应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承者。转型期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承担起文化育人的重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识不足

大学生面临着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新的挑战,面临着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所带来的影响,要想面对并解决这些难题与挑战,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载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确保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以其为引导,只有这样,才成广泛传播文明,抵御不良影响。

(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充分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环境中,会无形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虽然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但很多活动都着重于形式,轻内容,未能很好地与学校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有机地结合,有“形”无“神”,过于程序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某种特有的作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所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自觉培育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不强

当今的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强调个性自我,崇尚自由、自主,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务实性和功利性。

当今社会,由于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形成自私自大的心理,越来越多的学生只讲索取、不愿奉献,价值取向急功近利,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不肯付出、敬业意识薄弱、害怕艰苦、贪图享受,当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因为较强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务实性和功利性,可能会使他们很难与社会现实对接起来。因此,如何让大学生从心底里自觉地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价值观是指导人的认知、行为的内在要素,校园文化可以把价值观等融入隐含在学校的文化结构中,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面的、正确的价值观。

(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交流工具。高校应充分重视网络媒体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广泛利用网络媒体,如QQ、微信、微博、校网网络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发挥社会典范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角色范围内,为实现自身个体发展、实现学校发展、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高校应特别重视网络文化与虚拟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健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做到约束与引导相结合、规范与处罚相统一,使学校的校园网络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成为网络文化的生力军,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成立网络社团并加强管理与引导,在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互动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高校是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校园精神培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宣传,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首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凝练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的时候,不仅能品味到校园文化深深的韵味,也感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其次,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优势,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活动,净化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班级内部活动,通过党性锻炼、党性教育及班团会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度,发挥大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生活氛围,使广大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借助于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内日常的宣传标语、政策规章等影响和约束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刻苦奋斗、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校园文化积淀。

(三)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和行为自觉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核心价值观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要想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大学生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之间的区别,正视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正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必须将自己的命运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到一起,自觉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通过服务社会深入了解社会,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就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的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使其更好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国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人和实践者,把高校建成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者单位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作者简介:洪婷,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