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深化助推精准扶贫的思考

2017-12-29 00:00:00腾华
今日财富 2017年24期

党的十九大提出 “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脱贫攻坚是关键。各民主党派作为党委政府的智囊团,是推进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生力量,应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一、发挥好参政议政职能作用,为脱贫攻坚献实言、出良策。

一是组建一支扶贫参政议政队伍。民主党派可选拔参政议政能力较强、了解民情的党员参加扶贫工作,通过内外联合,重点发展一些经济、法律、社会、人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组建和充实扶贫参政议政人才队伍。二是定期开展脱贫攻坚调查研究。“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搞好调研是“精准”参政议政的基础。民主党派要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坐而论道”的参政议政模式,定期下基层调研。不但要对帮扶对象进行调研摸排,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而且找准他们的发展短板,为他们出谋划策。三是拓宽参政议政平台。通过提供资政报告、专题座谈会、提交提案议案等方式,拓宽民主党派扶贫参政议政平台,扩大党派的声音。

二、发挥民主党派监督力量,规范组织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

一是与民主监督参与扶贫全过程。通过参加专项评估、加强日常联系、组织专家学者跟进监督、进行政策宣讲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入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脱贫攻坚的新举措、新进展和新成效等,将此作为实施好民主监督的切入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智力密集优势,从中敏锐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层次研究,提出应对之策、解决之方,真正将监督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提升监督实效性。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建设性或批评性意见建议,意见建议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益,以有利于提高意见建议的采纳率,从而提升民主监督质量,促进脱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三、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深入扶贫对象开展专业培训。深入贫困一线,定期开展农村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技术人才培训、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尤其是培养农村急需医疗人员等。二是深入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利用民主党派党员专业特长,为困难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提供智力支持,提高脱贫效果。三是建立智力扶贫常态机制。 扶贫工作中短期“输血”重要,长期“造血”更重要。所以要利用党派优势推动建立健全扶贫机制,定期与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沟通与联系,针对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实施长效长远扶贫战略,增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后发优势。

四、发挥联系广泛优势,汇聚力量开展扶贫攻坚。

一是汇聚扶贫资源。民主党派要努力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社会组织、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中企业家的作用,自愿采取包干、定向等方式参与精准扶贫。二是集中资源优势抓好项目建设。除了通过培训、捐赠、免费医疗服务等方式开展教育医疗扶贫外,可协助引进项目、协调村企结对帮扶,促进地方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当地经济活力、持久脱贫,这也是民主党派扶贫开发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三是结合自身智力和资源优势,切实开展好社会服务。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在扶贫方面从最初单纯地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到现在已形成项目建设、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等综合性的立体帮扶机制,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实施多方位的。

五、发挥品牌优势,提升扶贫工作的影响力。

各民主党派可以借助“同心工程”“致福工程”“引凤工程”等知名社会服务品牌的影响,或创新帮扶平台,吸引海内外人士参与到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还可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一是深入实施同心示范脱贫工程。围绕“同心乡村示范建设”的相关要求,建好三个基地,要做好个性化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帮扶 “一户一盟员、一户一方案、一户一目标、一户一档案、一户一产业、一户一技能”,夯实同心乡村建设基础。二是实施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增强建档立卡户主体发展意识和自我造血功能,组织民主党派行业专家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头人,实施“专家+科技示范户(企业)+农户+外援+政策”产业开发帮扶行动。三是实施“阳关扶贫”工程。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各种社会扶贫资金,多党集体协商扶贫开发大计。四是实施“党派+互联网+扶贫”工程。由各党派中央组织或社会公益组织建立信息汇集平台,结合新时期形势和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筹划有创意、形式多样的活动。五是建立“社会服务”长效化工程。过去,各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大多是偶然性、突发性的,“短、平、快”的服务和项目居多,服务方式、流程亟待规范。可以借扶贫之机转型提升,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流动服务与固定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作者单位为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