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若干思考

2017-12-29 00:00:00朱锦红
今日财富 2017年24期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支持作用。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力度越来越大,固定资产的投入逐渐增多,开展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是未来事业单位发展的重点内容。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是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和保障,也是衡量事业单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正在实现转型发展,固定资产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迅速增长,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导致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使用价值较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确保资产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不够、固定资产的年限记录不准确、固定资产的估价价值不准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2012年经过财政部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定义为“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并且普通设备的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还能保持设备原始状态的各种资产”。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房屋建筑、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图书档案、家具、植物等都归纳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随着事业单位不断转型,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数量越来越多,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盘活单位的各种资源,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带来较大影响。

(一)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当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比较单薄,很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中转变过来,在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依旧重视各种固定资产的购置,轻视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注重前期的购置工作,但是购买之后在分配到各个科室的过程中,分配制度不完善,并且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力度不足。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确保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健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部门。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是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部门,可以开展更规范的管理工作,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还比较缺乏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部门,一般由办公室担任资产管理工作,比如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借出管理等,由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并不专业,导致很多资产出现浪费。第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事业单位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即没有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从资产购置入库到处置时的制度和办法,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

(三)缺少规划性的投资,加大了财务风险

随着事业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购置了一些计算机设备,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不到位、9gwwNBcNfSjMjva776sAQlMzUrpwYfle9xOkI/PaVpg=无规划的资产购买项目,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带来极大影响,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财务风险也越来越严重。

(四)固定资产日常维护缺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理念下普遍不重视对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损坏程度,并且缩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导致很多固定资产过早报废,加重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

(五)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实现有效管理

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在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要加强对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但是当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手段落后,很多单位的管理人员依旧传统的人工管理手段对各种固定资产进行汇总、计算,导致固定资产记录不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完全实现电算化和信息化,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数量、金额以及使用情况。

二、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

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是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单位内部可以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将资产管理工作从那个办公室独立出来,更加严格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另外,在单位内部要积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使得事业单位员工能够有意识地加强对各种设备的保护。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的购置与使用管理。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应该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选购,不能盲目购买。每个部门针对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设施设备,可以列出清单,提交给上级部门,等到上级部门审核通过之后可以交由采购部门统一采购。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各个部门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各种设备的管理力度,例如在设备借出的时候要对借出人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设备归还时要严格检查,防止设备损坏,一旦出现损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好赔偿。通过严格地管理,加强对设备的保护[1]。

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处置管理。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对于一些已经使用较长时间,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的固定资产设备应该要进行折旧处置,对资产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产的利用价值。在折旧处置过程中,首先要对资产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资产进行处理时获得的价值是不同的,折旧处置过程中要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进行确定。比如在房屋建筑的折旧处理过程中,由于房屋建筑不存在无形损耗,使用的年限很长,一般将房屋建筑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控制为50年,在一些计算机设备、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的折旧处置过程中,主要考虑设备的使用程度、使用率、损坏程度等,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价。另外,在折旧处置过程中能够要科学规划时间,清晰、准确地反映出不同阶段固定资产的消耗情况,一般每年可以开展两次折旧,分别设置在年中与年末,及时将不能使用的设备折旧处置,帮助事业单位获得一部分资金,并且加强新设备购置的计划与方案设计,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率。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事业单位固定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同时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例如要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汇总、登记,利用信息化系统记录固定资产使用者的情况(包括使用者的姓名、单位等),固定资产的用途、使用的时间、工作强度、费用产生情况等;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要进行不定期的盘点工作,定期对信息数据库中的固定资产信息进行更新,让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都能了解到各种设备的占用情况以及最新的库存情况等信息,从而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设备,确保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标准,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置提供更多依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2]。

固定资产属于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类别,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是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价值的重要途径。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且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发挥出其价值。(作者单位为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农业机械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