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控制企业日常开支且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而预算管理的实效性发挥又与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息息相关,两者看似分离却在实践中紧密结合。文章将针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方法进行研究,力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通过预算管理,在充分了解企业业绩状况的基础上,整合与优化现有资源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可见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助推其稳步发展的关键举措。而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实效性,则需要结合业绩评价体系对预算管理实行分段监督,才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得以顺利进行,发挥预算管理的实效性。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概述
所谓预算管理,则是企业对现有的内部资源进行预先规划,通过预算对企业有形与无形资源进行内部分配,同时对企业内部部门、单位进行组织协调,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预期的企业战略目标。由此可见,预算管理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作,更是需要企业所有员工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业绩评价,则是指利用计量统计与运筹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相关指标的设定,按照一定程序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传统观念当中,业绩评价被视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关键组成,两者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实践的发展当中,两者逐渐呈分离态势且独立性进一步强化,不过这并不能代表两者关系彻底割裂,而相反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在实务当中有着更为密切的结合。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利用数学方式对企业内部责任与工作标准予以量化,其中设定的标准与企业实际结果有着本质的统一,所以能够对企业发展目标进行衡量,可见将预算管理视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手段,有着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
二、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1. 预算管理的缺陷
一个企业如果有良好的预算管理,这就要求了该企业首先应该有一个比较牢固的组织结构,这样才能有接下来对于企业的各种业务,财政情况以及经营情况的最起码的保障与支持。但是我们现在目前的企业很少能够做到明确企业的预算组织结构,不能够编辑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从而不能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管理。而且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并没有普及,当人工预算管理的时候会发生大量的漏洞,偏差,再加上不重视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那么我认为有一套良好的预算管理方案可谓是一句空话。
2. 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现在,几乎每个企业在业绩评价体系上面,都会把重点放在财务上。或许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财务指标不一定能够真正能体现出业绩评价的最终结果。我认为,财务指标只能代表着企业活动的最终结果。意思就是只能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但是深入思考,我们并不能够判断指标因为什么变动,为什么变动这种深层次的原因,企业也就没有及时的去发现问题,所以将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而且,现在的企业太过于重视内部评价,忽略了外部环境因素。在当今时代,商业上处处是竞争,处处充满杀机,这个时候企业的外部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现在的企业总是重视内部环境因素,而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盲目制定发展目标,这种一昧的相信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社会是行不通的。
三、完善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结合的方法研究
1.开展市场预测与设定经营目标,编制预算与业务计划
所谓市场预测则包括短期预测与长期预测,其中长期预测的目的在于制定企业战略层面的计划,而短期预测的目的在于明确实现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目标。分步骤来讲,首先,企业应在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去制定完善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将该战略规划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解,明确各个阶段实现的目标,用数据形式予以量化,进而构建一套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其次,针对细分目标制定不同时间的考核周期,利用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予以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中与行业优秀企业的差距,以此作为预算管理实行内部资源分配的依据,力求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最后,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弹性目标缓冲,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职工职责予以明确。
在设定经营目标之后,企业还应制定具体的年度措施,同时结合企业的战略计划和经营业务,对内部资源实行最优化分配,做好企业预算编制工作。具体来讲,企业进行预算编制的目的主要在于推动企业规划目标趋向于业绩评价指标,其中该目标也即是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这样一来企业的预算目标便更具合理性,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准则,基于此角度来看,业绩评价体系显然是企业预算编制的关键组成。
2.选定适合的业绩评价模式
对于不同企业而言,由于发展目标的不同,其业绩评价设定的指标也有所不同,并没有完全统一的业绩评价体系。通常来讲,企业的发展目标归根到底在于利润的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三种,而针对这三种目标可选定财务模式、价值模式以及平衡模式三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具体实践来讲,有以下三种形式:1)以EVA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该模式更关注价值创造,并以能力性EVA视作评定基础。这种业绩评价模式在分权组织结构中较为流行,多用于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2)基于BSC的业绩评价模式。该模式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重点关注企业的顾客、内部业务流程、财务、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3)前两者混合模式。将EVA列入平衡计分卡体系中,促进价值模式与平衡模式的有效融合,多用于集权结构且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同时在分权结构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追求的企业当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3.严格预算执行,动态评价业绩
为有效实现预算管理目标,需保证预算执行的严格化,促进业绩评价的动态化。具体来讲,必须对预算执行实行追踪分析,找出实际运营结果与预期规划之间的差距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以便实时进行评价,主要步骤可分为对差距进行比对、判定责任所在以及实时现场处理三个。其中,要尽量确保发现问题的及时性,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而实行动态化的业绩评价能够保证发现实际与预期之间差距的及时性,进而能够快速判定责任所在,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降低此类问题再次出现的几率。此外,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要根据类型不同设置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其中规律性业务要合理换分时间段进行评价,而无法构建标准化评价指标的活动,则应实时进行针对性的计量评价。
4.综合评价业绩
通常来讲,在每一预算期的末尾要对企业经营状况展开全局彻底的评价考核,通常会以企业预算编制的目标作为评价指标,针对预算执行情况与具体战略规划完成等情况展开阶段性评定。相比起以前来讲,现在的预算目标要更加科学合理,但单纯依靠预算目标作为依据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业绩评价体系予以引入,才能够做到对预算管理的有效弥补,才能够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实行激励,进而优化组织机构。对于企业职工来讲,评价不仅仅只是针对其自身所负责事务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还会综合评价每一位职工的个性与素养,通过综合评价业绩,激励员工的自我完善,努力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占得一席之地则需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稳步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两者结合运行的过程中,企业还需配备优秀的管理人才去实行必要的监督,避免其流于形式,而应注重在现有资源的优化之下,充分发挥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相结合的最大优势,进而助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