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钢公司炼铁厂以经营效益为中心,抓牢安全环保、生产稳顺“2个基础”,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铁前一体化管控机制,紧盯生铁成本和降本措施,实现了成本持续降低的目标。
近年来,长钢公司围绕生铁成本达到行业平均水平这个“牛鼻子”为中心,建立市场化的高炉配料、烧结配矿的经营思路,以实现高炉“千天稳顺”为抓手,以降低高炉燃料比等各项消耗为措施,积极开展经营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紧抓“铁成本”这个牛鼻子,积极开展对标,行业排名大幅前进
2017年长钢生铁成本较上年相比进步明显,不断的细化对标内容,呈现稳中持续向好的态势。生铁成本累计完成1872.76元/吨,比行业平均的1993.23元/吨低120.47元/吨,行业排名第7名,较上年前进32名。
二、以高炉“千天稳顺”为抓手,提高高炉管控水平,实现了连续885天稳定顺行
稳定顺行是最大的降本,为此提出了实现高炉稳定顺行1000天的目标。紧抓原燃料质量管控,推行高炉体检,高度重视高炉炉缸安全,确保高炉长期稳定顺行。以满足高炉要求为最终目标,围绕铁前一体化的炉料管控理念,从源头上分析各种原料组成成分及冶金性能,优化烧结配矿工艺路线,实现以烧结配矿、高炉配料整个工艺路线的一体化管控。围绕高炉安全稳顺,建立高炉体检管控系统,设定高炉体检因子,制定了《高炉体检系统管控实施方案》,重点从高炉本体安全、长寿、长期稳定顺行等方面监控和诊断,逐步建立研判分析数据库,推行高炉稳定、基本顺行、波动预警的指数评价标准。每月组织一次高炉体检交流会,针对高炉体检主要失分项进行针对性管控,对影响高炉安全顺行的关键数据收集分析,指导高炉安全运行。针对高炉分别进入炉役中、后期,高炉炉缸出现局部不可逆侵蚀加剧,炉缸温度升高,热流强度达到报警值,采取了加钛与阶段堵风口制约措施,炉缸温度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三、紧跟市场、协同高效,在配矿一体化的基础上,深化拓宽了一体化内涵
深抓配料一体化,拓宽采购渠道,稳定炉料结构。为规避市场风险,继续执行多频次小批量的采购模式,以选购现货资源为主,波段增量采购,外矿采购价格较普指低7.96美元。结合市场变化,坚持结构性库存管控,由“经济低库存”向“经营恰库存”运行模式转变,动态调整大宗原燃料库存上下限,保障经营生产顺利进行。
拓宽一体化管控,开展铁焦一体化,保障界面稳定。随着焦化新焦炉及干熄焦投产,为降低湿焦转干焦期间对高炉的影响,提前制定了铁焦一体化工作方案,与焦化厂建立沟通和反馈机制,实施了“铁—焦”界面之间配煤结构信息传递、焦炭质量反馈、高炉使用组织等方面的全过程协作,基本保证了干熄焦的顺利应用及高炉炉况的平稳过渡。
四、消化工序间内部固废,提高回收使用量
通过配料一体化,高炉入炉铝、磷、钾、钠等微量元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促进了固废的利用。前9个月,回收利用高炉用二号中铁1.25万吨,烧结用钢渣小铁2.67万吨,用氧化铁1.99万吨。针对焦化干熄焦除尘灰,积极组织,制定方案,落实措施。一部分除尘灰在确保高炉炉况相对稳定,喷吹系统运行正常的前提下,通过高炉喷吹消化;一部分除尘灰在烧结生产工艺允许范围内,混入焦粉中使用;一部分除尘灰混入烧结杂料堆使用。
五、成本肢解细化,西瓜芝麻一起抓
在配料一体化的降成本大的调控上,深抓细小环节,从细微处降成本。高炉选用了部分高硅毛塔块,为烧结提碱度创造了条件,有效促进了烧结转鼓指数的提高,保证了烧结质量。转鼓指数较上年提高1.21%,烧结固体燃料消耗较上年降低1.22kg/t·烧。生铁含硅量有所降低,达标率提高,标志着高炉的稳定性更优,含硅量由去年的0.48%降低到0.44%,达标率由去年的58.8%提高到78.74%。
强化了烧结工艺操作,稳定烧结生产,促进余热发电的稳定,3月21日开始发电,4月至9月累计发电量为2639万度,吨矿平均为14.33度,最好水平吨矿达到17度。修旧利废,降低备件费用。强化备品备件的修复工作,利用自行修复备件及利用废旧备件中零件、设备等手段,完成修旧项目共计72项,节约备件采购费用84.72万元。
六、结语
(1)坚持实事求是,实现高炉长期顺稳生产目标。稳定是低成本冶炼的基础和前提,要坚持以高炉为中心,切实遵守高炉冶炼的客观规律,坚持“七分原料、三分操作”理念,从生产组织、设备运行、原料质量等方面前瞻性的预知预控,为高炉长期安全运行提供支撑。
(2)树立全局意识,在生铁成本控制过程中,坚持“铁前一盘棋”战略思路,抓住铁焦、铁烧两个界面,做好成本控制。
(3)坚持唯物条件论,因地制宜降成本在铁成本管控体系中,要客观分析现有的生产条件,在有限空间内最大限度的进行条件优化和改善,积极为高炉生产和降本增效创造有利条件。(作者单位为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