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两篇重要文献:一篇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名义联合发布,发布时间是2015年3月;另一篇是《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发布,发布时间是2017年5月。这两篇文献的发布只相隔两年,而且都是指导“一带一路”建设的,然而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却已经大大的不同了,一方面,两年的实践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为今后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很强的示范性;另一方面,丰富的实践也使中央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对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显然把握的更加游刃有余。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真实原因和真实目的
这两篇文献在开始都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原因,主要都是外部原因或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需要的原因,对于中国内部原因几乎未谈,或仅仅是一笔带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篇文献是对世界提出的,为了具有更广泛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不能把自己的需要提的过多。然而人们往往忽视的正是内部原因,或者把内部原因作为次要原因。其实,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内部原因。我把许多学者阐述的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内部原因归纳如下:新时期中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消除中国东西部、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现象的现实需要,破解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依存度高、且获取其通道安全形势严峻的现实需要,破解我国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难题的现实需要,中国利用地缘优势实现区域合作、并加速实现区域经济贸易主导权的现实需要,开拓国家战略纵深和强化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现实需要,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现实需要等等。如此多的中国内部的深刻原因才是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最主要和最真实的原因。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最主要和最真实的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赢利和发展,只有首先自己获利和发展了,才谈得上双赢、多赢和为世界做贡献的问题。这些真实的原因和真实的目的虽然基本上在这两篇文献中未提,但中国人都得明白,不能主次颠倒、轻重不分。
二、“一带一路”建设经验的理论化
“一带一路”建设经验的理论化色彩愈来愈浓,将来可能会形成“一带一路”学科和子学科。理论都是经验的产物。《愿景与行动》经验的色彩很浓,毕竟“一带一路”刚刚提出,经验不足、成果有限,所以满篇基本上都是抽象的原则、大致的设想和观念的罗列,给人的感觉就是树干多,没有枝叶。但一到《贡献》就不同了,给人感觉似乎走进了一个花园,里面有花有树有景有人,甚至让人觉得生气盎然:刚开始,就寻找“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理论依据,在第一部分中就列举出来了八条;在第二部分还专门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概念,尤其特别强调了建设经济走廊,这就搭建好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舞台和基础(廊、路、国和港);至于用什么具体的手段、在哪些范围内展开,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了,这部分是《贡献》这篇文献内容最多、也算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带一路”建设理念的实现、实践的路径的表现,分七大块,每一大块又有具体的指标。“一带一路”经济理论的依据有了,舞台和基础有了,用什么办法、在哪些范围内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也有了,大大超越了前一篇抽象的原则、大致的设想和观念的罗列的粗浅经验,较为高级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框架似乎就显现出来了!这之后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延续的时期很长,也会出现“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子学科,如“一带一路”产业学、“一带一路”贸易学、“一带一路”金融学等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影响扩大,如果超越了经济范畴,也有可能出现“一带一路”政治学、“一带一路”社会学、“一带一路”文化学等等;最后还可能出现具有更大视野的“一带一路”学。
三、率先做好“样板”,精作七大“板块”
《贡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罗列了许多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成果,这些成果都是中国率先取得的,但不能说质量都好。中国要尽最大努力把这些先期成果作成名副其实的“样板”,让它们具有示范性和先导性,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又可以避免更多的风险。当这些“样板”积累得多了,就可以把它们精作成七大“板块”:基础设施板块、经贸合作板块、产能与投资合作板块、金融合作板块、生态环保合作板块、海上合作板块、人文社会及其它领域交流合作板块等,每一板块都严格的制定一系列标准,以电子或纸质、广告或展示等等各种形式作成成熟的“产品”,向外隆重推出。“推出”也要按照不同的国家,比如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以及它们不同的需要进行;当然也要按照它们贫富的不同给出不同的价格,将来做成的项目成果既要高质量、要让他们满意,又要给他们留下难忘而美好的印象。“一带一路”建设,金杯银杯固然重要,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口碑更重要,要始终做到:1加1永远大于2才行!
四、定期出台关于“一带一路”的指导文献
争取每隔一段时期,就出台一份有关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最新最前沿的指导文献,同时要加大“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一带一路”建设动作很大、影响深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存在自由竞争的状况,虽然这一状况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央政府不能放任不管,而且要从全国统筹规划,根据总体上的轻重缓急来安排,从而消解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利益盲目冲动。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律将认识的越来越清楚,对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有办法,这都是不断出台指导文献的资源和必要性。不仅中央政府要出台指导文献,而且各地政府也要相应出台配套的指导意见。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央和地方也要大大开展培训和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工作,“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全新的事业,尤其实务性非常强,其中各行业各产业的各种规律不容易掌握,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要“干”出来,也得“教育”出来,这也为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种理论的产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做好宣传和研究
在宣传和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媒体方面要做一些文章。据本人所知,现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带一路”网,还有一本杂志叫《丝路瞭望》,不过却是对外发行的。光靠这些来宣传好、研究好“一带一路”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虽然外部条件不可少,但关键还在内部条件,不能让市场的主体,比如企业和人与“一带一路”建设“隔着”,让前者都认为“一带一路”是国家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这首先要靠宣传,比如各办一份全国性的宣传报道“一带一路”建设的报纸和杂志,报纸倾向于追踪消息,而杂志倾向于具体的项目成果的推介和展示,;另外,也不能忽视研究界的需要,在这方面也可以办一份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的高端权威的杂志,与“一带一路”建设相互滋养融合。这些报纸和杂志的纸质版都是非常必要的,它们具有相关电子版和网站所不具有的优势,并且可以出版它们的各种外文版,向相关国家推介和展示。不仅如此,中国各地的媒体也要时时聚焦“一带一路”在本地的进展情况,发消息、发专栏和发专版,或作专门的节目,从而为本地的“一带一路”建设把好关、服好务。在这样大规模的媒体宣传影响下,普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会逐渐的关注起“一带一路”建设,并且都会想办法参与其中,共同分享“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作者单位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