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红萝卜加大棒”政策在激励员工积极性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尤其是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员工,其大部分的志愿者是无薪酬或低薪酬的,这使得作为激励工具的金钱手段和福利措施在非政府组织提高志愿者士气和增加社会吸引力中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吸引并留住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志愿者,是非政府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其工作任务才能展开,其社会价值意义才能够得以彰显。因此,制定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是非政府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的激励现状
(一)社会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
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举办的活动中,往往是国际性或大型的活动,人们的热情高昂,反而是日常平时的活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甚至作为志愿者也是被动地参加某项活动,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参加整个活动方案的设计、策划及活动后的认证评估与监督。参与机会与平台的缺失,也导致人们的热情度冷却。
(二) 激励措施略显单薄
一般而言,我们在激励非政府部门志愿者中,激励的手段项目较少,时间周期也较短,奖励机制不灵活。非政府组织内部缺乏直接的利益激励,所提供的物资报酬偏,也影响了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许多员工在工作压力大,报酬低的现实面前,往往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这样也影响了非政府组织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
(三)与绩效评价体系的脱节
企业的绩效评价可以采用相对直接的指标体系,个人的工作绩效也能清楚反映在具体的指标中。但非政府组织由于它的公益性服务型,产生的社会效益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体现出来,评价指标也只能采取间接性的指标,甚至很多时候是无法衡量其社会经济价值。
(四)志愿者能力素质的局限性
非政府组织中,志愿者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与发达国家志愿者的工作能力有较大差距。招募平台渠道的不广泛性,培训体系的不健全,考核机制的缺失 ,奖惩制度的不透明等等,使得志愿者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源素质没有得到拓展和提升。
二、外国的经验借鉴
(一)新加坡的志愿者激励
新加坡政府不遗余力推动志愿服务,建立政府支持的志愿者激励与考核机制,也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色。新加坡在每年的国庆日,政府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工作绩效的不同,授予不同等级的勋章。最高级别可得到总统亲自颁发的公共服务勋章和星条勋章,除了精神奖励,还有独具特色的物质奖励,在新加坡这样廉洁公正注重公民平等权利的社会,也有一些“特权”的存在,比如对达到服务年限的志愿者,政府提供优先的社会服务和福利,低价购买政府提供的住房,政府部门机构的职务提升,子女就学的优先考虑圈等等特权。
(二)美国
在美国,参加志愿者服务时间满一年后,可以得到一定丰厚数额的奖学金,在选择联邦职业考试时,可享有免除考试的资格,大学生志愿者在规定的志愿服务时间后,还可以获得保障将来就业的国家服务证书。
西方国家在对志愿者评价、考核、认证与监督中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而国内则以不同的行政好、规章作为约束或者没有约束,必然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
三、非政府组织志愿者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信力下降
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宗旨,其工作绩效、工作竞争意识也淡薄,一些组织的工作考评工作考核等流于形式,包括一些不良现象的,政府寻租、商业性投资、挪用善款等,使得社会的公信力下降。人们的质疑在不断增加。社会的偏见、有色眼镜难以摘除。
(二)公益价值观的淡化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展,社会竞争意识的激烈,公众道德伦理的绑架,社会不良风气的发展演进,人们的公益意识在不断地淡化和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在不断下降。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上的浮躁、虚荣心理、急功近利等负面能量,都影响了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价值观的完善和修炼。
(三)社会吸引力下降
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以及组织内部缺乏职业化的管理制度,志愿者从招募、培训任职到考核,都缺乏完善科学的体系,尤其是对成员的奖惩机制和约束机制都很缺乏。资源利益等分配形式的灵活性较低。人们的参与意识淡薄。
(四)薪酬制度的不健全
非政府组织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仍然需要考虑物质报酬对员工的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必然导致其内部利益分配不同于企业形式。即使没有丰厚的金钱保障,非政府组织可以进行多门类的精神奖励和配合志愿者的工作或其他方面的奖励,如荣誉勋章、学生奖学金、考试等分值加分政策或资格认证证书等形式。而这些恰巧是目前非政府组织比较缺乏的。
四、激励非政府组织中志愿者的对策
(一)增强成员的组织归属感
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对组织志愿者激励角度,对优秀出色的员工的先进事迹给予表扬,并通过热线简报等网络媒体的宣传;对服务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的成员可以颁发特质的奖章,给予精神鼓励;组织也要关心成员,在其生日等特殊的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送去温暖和关怀,贺卡或者小礼品。既能促进组织成员的融洽关系,又增强了成员的集体归属感。
(二)使命、价值观的塑造确立
志愿者追求的是关系需要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因为他们不计回报及个人得失,他们工作想获得的收获是精神层面,包括人际交往、自我发展、心理需求、情感驱使、社会尊重、道德伦理的影响等方面。组织要让其认同组织的发展宗旨、目标,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公益意识。以“点化人类”“改变社会大众”为目的,恰是非正式组织的使命,也是志愿者的工作性质内容,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是成员获得力量、动力的源泉。作为社会人,努力追求社会的道德责任,获取社会的信任支持,这是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三)为志愿者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
志愿者已越来越淡化志愿工作的公益性,更愿意去把它作为与工资平行的一种职业,非政府组织可以利用这一点。给予志愿者工作的培训学习、考核、参与决策、提供挑战性任务等做法,刺激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长意识,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个较宽广的工作环境空间,设计志愿者职业生涯阶梯,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四)提倡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和组织共同发展
志愿者与组织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责任感较缺乏,在对其激励和约束过程中,目标激励、人本管理、文化建设和柔性管理显得极为重要。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将组织目标与志愿者目标凝聚整合起来,以组织的行为指引约束个体行为,唤起志愿者的责任感,并用社会的信任感使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五)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宗旨,提高社会公信力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是在政府部门的发起下成立的,这样的模式也导致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使命感不强,工作宗旨不明确,社会的信任度和认同感都较低,工作效率低,影响社会参与度和吸引力。所以明确组织宗旨和目标,也是激励志愿者的一个有效举措。
(六)基于需求理论的志愿者薪酬制度设计
首先,要重视组织内部的公平性,做好组织的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是保证薪酬公平的前提,明确目标责任及奖惩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成员;其次,保证外部竞争力,要保证成员在与其类似的非政府组织的比较中处于均衡状态;另外,重视附加福利的作用,包括带薪休假、交通补助、健康安全费用;最后,关注志愿者的需求,不仅仅从物质上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成就感及责任感等方面,从而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总之,在激励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非政府组织要与政府通力合作,在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上,不断完善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绩效,以激励理论和人性假设为前提,辅助及时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吸引志愿者的参与意识,增强其公益意识和使命感,在实现揍我价值的同时更好服务社会及他人,使志愿工作保持活力和生命力。(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