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过去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要素驱动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单纯的依赖要素和投资越来越难以为继,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挖掘,来自转型和发展的需求与压力,促使我们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寻找多元创新动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创新来驱动。呼包鄂区域是内蒙古发展的火车头,在发展进程中具有引领和带头作用,因此呼包鄂应在创新的浪潮中走在前列,呼包鄂的深度协同及推进内蒙古改革开放亟需创新驱动。
作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呼包鄂,理应率先在创新发展上实现协同,进而带动全内蒙的经济发展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呼包鄂协同发展路线图的脉络,要率先完成15项工作任务,涉及产业发展、互联互通、生态绿化、旅游休闲、城市集群等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了美好的三地协同的画面,每一项都离不开创新的助力。我们也深知,呼包鄂协同发展并不容易,有了正确的方向之后还要有准确的方法,需要不断探索。笔者认为新时代呼包鄂应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优化协同创新条件,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
国家大力提倡共享发展。在一个合作需求大于竞争的地区,呼包鄂三座城市应该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将现有的资源整合并共享。整合三座城市的科技和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提供技术保障与服务。针对呼包鄂在内蒙古内部科技资源基础研究较强的特点,整合相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信息,使得信息在呼包鄂内部互联互通,得以充分利用。
(二)加强呼包鄂协同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
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呼包鄂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三座城市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国家顶层设计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如在审批制度方面,在呼包鄂率先成立政务服务综合体,“放管服”改革同步,逐步实现三市之间审批互认,确保城际之间办理业务时对接流畅、手续统一等便利化,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在三座城市中率先形成活而有序、相互联系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完善协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政府是激励的重要主体,客体主要是企业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在国家、自治区和三市各自的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之外,呼包鄂三市相关的政府部门应构建针对协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包括诸如税收、融资、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三市互惠互利,在科技创新的研发环节、科研成果转化环节呼包鄂可以合作进行,亦可以互补进行。
二、协同建设创新人才队伍
一是整合呼包鄂人才队伍,形成素质优良、梯次合理、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让人才要素可以互补的合理流动并且发挥最大价值。二是合力培养创新人才,以区域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培养人才,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呼包鄂区域创新氛围的形成。三是集中精力促进三市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与激励机制,将呼包鄂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扩大。
三、协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效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际国内许多创新型国家和城市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当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的时候,技术创新和生产才能有效的链接,区域竞争力增强,创新投入的产出效应页会随之提高。呼包鄂必须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联合的创新机制,让企业真正成为决策主体、开发主体以及利益分配和承担风险的主体,呼包鄂的企业在呼包鄂区域内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自由联动、建立密切的合作,同时引导呼包鄂的企业合作与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形成核心竞争力强的产学研联盟。
四、营造协同创新环境
(一)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努力发展地方经济,为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要继续加大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市民素质,建设提高呼包鄂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后备力量。
(二)呼包鄂共同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李克强总理强调:进一步打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蓬勃开展。营商环境是政务环境的晴雨表,主要反映在审批的速度与效率、收费的数额及合理性、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社会活力等方面。呼包鄂协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规则更加透明,在3个城市之间办事更加方便,让科技创新更容易出成果,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作者单位为包头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