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我国经济表现为典型粗放型高代价增长模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科技能力,迫在眉睫。因此,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问题是当今政府界、学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基于财政支出效率相关理论,建立了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密切值模型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多级综合加权评价法构建效率评价模型,并以广东省粤北地区某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该评价系统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根据评价结果为该市科技资金使用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本文的研究为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问题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科学计算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一、引 言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因而不能不要求政府以其权威来对资源配置加以调节和管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体现。1992-2012年间(除1992年和2003年外),我国财政支出持续保持15%以上增速,积极财政政策对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地,其是我国成功抵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积极财政政策亦导致我国反复出现产能过剩局面。2011年后出现的一轮产能过剩至今仍未完全化解,并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2011年以来中央和省级政府均开始采取措施降低财政支出增速,至2015年财政支出增速已降至8.3%。然而,现阶段向“新常态”调整过程中各级政府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化解产能过剩及实现发展方式转型,降低政府支出规模;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改善区域科技项目投资效率,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资金保障。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地方财政也在逐步加大科技投入,而科技项目作为财政科技支持资金最微观的载体,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评价问题,已引起地方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广泛关注。
目前,在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领域,国内学者已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相关思考和研究。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主要集中于,运用系统论观点,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根据科技项目活动内容、范围等方面的相异性,设立不同的效率目标,然后,分别建立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优化的科技项目效率管理模式;研究科技项目财政支持效率评价与公共财政效率、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面板数据构建其回归方程;以财政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从效率审计维度构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财政支持效率审计的框架结构;运用网络层次分析理论(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构建了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综上所述,对于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问题的研究,诸多学者研究视角基本上从国家宏观科技投入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其成果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而基于科技项目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及其效率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难以体现科技项目的地方财政支持效率改善以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侧重点与特性,对地方财政部门具体操作指导性和应用性不强。鉴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资金使用的特殊性,通过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DM法)设计了一套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密切值模型计算各个指标权重,利用多级综合加权评价法,以广东省粤北地区某市为实证,以此为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科学计算方法。
二、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可操作性、易度量性等原则,本文针对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的特殊性,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运用专家意见法(共发放问卷53份,回收48份),邀请广东财经大学部分博士、教授,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东莞市、梅州市等地财政部门专家以及企业界的相关人员,同时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初步设计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提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判,在充分讨论、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和构建了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以此对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具体指标系如表1所示。
三、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问题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由于往往存在着目标冲突,致使方案的选择十分困难。多目标决策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法——密切值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找出关于方案集(决策点集)的“最优点”和“最劣点”,然后找出尽可能接近“最优点”而远离“最劣点”的决策点,它便是所要寻求的“满意方案”。
(一)原理与模型
设某一多目标决策问题有n个目标(指标、因素等)并拟定了m个决策方案方案在目标下的取值。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综合比较,从中选取“满意方案”。
数据是决策的重要依据,由组成的矩阵。
(三)密切值模型算法流程图
基于MATLAB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可得:三级指标权重分别为:B11=0.33,B12=0.67;B21=0.4,B22=0.6;B31=0.625,B32=0.238,B33=0.137;B41=0.4,B42=0.4,B43=0.2;B51=0.55,B52=0.24,B53=0.21;B61=0.5,B62=0.5;B71=0.4,B72=0.6;B81=0.5,B82=0.25,B83=0.25;B91=0.163,B92=0.54,B93=0.297。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B6=0.492,B7=0.306,B8=0.078,B9=0.125;权重计算结果能够较好的体现出该类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应用
综上所述,本文以广东省粤北地区某市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科技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近年来,粤北地区某市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资金力度不断加大,为提高科技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该市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资金投入主要包括科技攻关、科技奖励、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三个方面,2012-2015年度粤北地区某市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具体如表2所示:
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标准,采取百分制计分方式,效率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差5个等级,具体如表3所示: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适用于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全面评价财政科技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仅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科技项目资金支出决策水平,提高地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强化地方财政科技资金支出的监管力度,促使科技项目承担者进行项目目标管理。
2.本文结合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资金使用的特殊性,通过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DM法)设计了一套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密切值模型计算各个指标权重,利用多级综合加权评价法,以广东省粤北地区某市为实证,以此为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效率评价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科学计算方法。
3.对2012-2015年广东省粤北地区某市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进行效率评价,综合测评分值F = 72. 30,说明该市科技项目资金总体效率评价结果处于中等状态,对该市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该问题评价过程,能够较好地监测科技项目在资金使用环节中存在效率不足的相关问题,为今后改善该市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较明确的方向。
(二)相关建议
1.综上分析可知,为促进粤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和健全的社会投入激励机制,积极吸引市场和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共建的粤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
2.优化粤北地区科技项目资金投入模式,提高地方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在科技项目资金投入过程中,可采用逐步跟进补助模式,在完成科技项目计划意向书约定目标前提下,经相关部门验收后,给予财政补助方式,提高科技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明确粤北地区有限财政资金投入到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产业化,实现校企、校政、政企良性互动,提高粤北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3.粤北地区要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改善其科技创新和投资的软环境,采取“引资、引智”方式,建立与珠三角地区校企、校政、政企合作关系,协同创新,逐步缩小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广东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作者单位为广东省兴宁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