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地区产权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民所掌握的生产资源和产生的收益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及再分配,这种新型土地制度也就是农村的土地流转。目前在土地流转中有两种主要的方式,或通过国家征地等方式将土地的所有权从原来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或是仍保持原来的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变,只是将土地的使用权在市场主体间进行交易或者转移。目前农村土地的流转规模还比较有限,但是通过流转实践证明这一新型土地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土地的使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要积极健全土地流转的制度,保证流转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三农问题的加快解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情况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还比较混乱
土地流转制度中,虽然对于流转形式做了一些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流转方式仍然十分混乱,制度规定无法完全适应流转实践的要求。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无法为失地农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
国家长期依赖在资源分配上更加侧重于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落后。虽然在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推动农村土地进行流转的同时,在制度上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形式,导致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保障。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无法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利
在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中缺少对双方权利的保护,也缺少对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的明确规定。在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时应以平等自愿原则为基础,但是在实际流转中仍存在大量的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无法有效制约行政权力
一些政府部门违法使用行政权力,或强制农民流转土地,侵害了农民合法的权益,严重干扰了农民土地,而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对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客观上阻碍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五)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无法有效保护土地
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缺乏对耕地的有效保护,虽然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做了一些规定,但是却没有建立与此相对应的惩罚机制,对耕地的侵害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隐患。
(六)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无法为农民权益提供有效保障
在目前的土地流转制度中对流转土地使用权没有详细明确的法律规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使得制度无法切实的保护农民权益。一些地方政府强制性低价征地,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是我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农业要与国际农业发展接轨,就必须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也就意味着农村土地必须是可以进行流转的,也就在客观上要求土地流转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也只有通过土地流转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二)可以对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形势,同时保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不变,就必须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通过流动土地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三)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的经营
规模化的经营在客观上要求集中农村土地,进行机械化的生产,引进新的品种和技术,并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种植结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这些都需要将土地集中到专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手中。而土地要集中就必须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基础,所以必须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推动并保障土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四)可以更好的保障农民利益
只有让农村的土地能够自由流转才能让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进入其他行业的生产领域。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土地撂荒现象的发生。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能够获得合法收益,增加收入,改善经济状况。这需要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农民流转土地和获得收益的权利。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健全与促进之路
(一)完善土地流转的方式
1.土地抵押。应在土地流转的制度中增加土地抵押的内容,并明确规定可以进行抵押的条件,以法律形式规范土地流转的新兴流转方式。
2.转让土地的经营权。应在相关制度中明确规定转让土地的经营权的条件及要求,以及规定抵押权人的资格。
3.土地价格。我国各地区的土地价格差异较大,而且目前没有确定土地价格的标准和规范,因此抵押土地经营权应避免采用折价方式进行操作。
(二)完善土地流转的程序
1.当事人态度。在土地流转中要保证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能代替或强迫当事人的意志,流转必须以当事人的积极主动意识表示为前提。
2.形式要件。严禁以口头合同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口头合同的随意性比较大,容易产生纠纷,因此应明确要求必须以法律合同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
3.制度保障。完善登记备案的相关制度。签订流转合同后,双方的当事人应在土地的管理部门对合同进行登记备案,让土地流转行为法律效力。
(三)完善土地流转的救济方式
农村的集体组织如存在限制农民流转土地的权利或强制终止土地流转的行为的,应依法承担侵害责任。同时还应在法律制度中明确规定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当事人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及应承担的各项义务,并要在制度中明确规定救济方式。
(四)完善土地流转的登记制度
1.为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改革和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土地流转过程要要及时向公众发布各种流转信息,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2.减少土地流转的成本,提高流转的效率。依法全面公示流转信息可以有效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并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了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了流转效率,也能够减少土地流转的成本。
3.明确土地权利的归属。严格进行物权登记可以有效减少土地的权属纠纷。物权登记制度用登记制度明确流转土地权属,登记薄上所载的权利的主体即可认定为流转权利人。
4.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体系的建设。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登记制度有效阻止土地流转中的违法事实和行为,加强对土地经营权的变更情况的管理和监督。
(五)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
1.设置土地的交易所。政府部门应建立土地的交易场所,及时公布土地流转各方的相关信息,让农民能够在专业环境下完成土地流转的相关环节,也便于政府部门对土地流转进行监督和管理。
2.完善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不仅能更好的保证农民合法权益,还能够发挥专业中介机构的功能优势,为农民的土地流转交易提供专业服务。
3.健全土地价格的评估机制。建立实事求是的土地价格的评估机制,及时向农民发布土地价格变动的情况,为农民提供相关服务,促进土地流转的公平合理。
(六)完善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健全的制度保证,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规范化操作,同时必须加强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和合法权益,以制度建设来服务于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在土地流转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观意愿,严格遵循自愿原则进行土地的流转。
2.在土地流转的制度中必须明确的为农民的收益权提供保障,流转费用是农民的合法收益,必须予以保障。
四、结语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已经不再是农民生活的唯一保障,因此农村土地的流转已经成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因此要加快土地流转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的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更加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对土地流转的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农村的劳动力合理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更好吸收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对农业生产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经济发展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