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融资方式在大型项目建设领域越来越受到青睐,通过民间资本的介入不仅解决了大型项目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项目的效率。“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运用PPP模式有利于广纳各路资金,吸纳民营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长处,合理分配项目建设的风险,加快“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和有效运营。
PPP模式自从问世以来,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密切关注。相对于传统由公共部门完成大型项目的模式,PPP模式的优势就是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大型项目的建设。吸引各领域资本进入“一带一路”项目的运作,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
一、PPP模式的定义与分类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 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私有化程度的提高,项目所需的投资量也逐渐增加。在已有基础的设施和项目上进行发展的PPP模式往往投入资本的量较小,而需要重新建设的设施和项目则需要较多的资本。如果从投入资本量大小的标准来划分PPP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将PPP模式归为投入资本量小的模式:MC、O&M、TOT、ROT;投入资本量大的模式:BOT、BOOT、BOO。不同的PPP模式适合去发展不同类型的“一带一路”项目,按照上面的的基础标准,我们可以将PPP模式适用的“一带一路”项目作以下归类:
投资量较小的模式(MC、O&M、TOT、ROT)适合发展的项目:(1)民生项目的建设,例如污水处理、发电厂建设(2)文化项目的建设,例如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丝路书香”工程。
投资量较大的模式(BOT、BOOT、BOO)适合发展的项目:(1)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例如建设港口、机场、铁路建设。(2)自贸区、工业园区的建设。
二、PPP模式运用到“一带一路”项目的构想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PPP项目模式运作中,利益主体包括我国企业、国外政府、PPP合作平台,金融机构、个人资本、运营机构等。BOOT通常涉及到最多的利益主体,因此以PPP模式中最为复杂的BOOT为例,构想BOOT模式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机制。
我国企业与国外政府成立PPP合作平台,平台从国外政府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项目从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直至项目最后的移交等全过程的运作。通常这类型项目需要的资金很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平台的融资渠道可以多样化,也可以将“一带一路”项目设计成金融产品交给金融机构发行从而吸收个人资本。我国企业拥有按照国外政府要求建设好的基础设施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国外政府给予的特殊补贴。在特许经营期到期后,平台将其所有权交还给国外政府。
三、PPP模式促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PPP模式促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法律法规完善
当前财政部和发改委都制订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支持政府私人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有关于民间资本在海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法规仍然是空白。PPP模式的发展需要在明确法律规定下才能健康正常发展,这既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社会建设主题,也有利于保障海外PPP参与各方的利益,充分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市场流向“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
(二)成立相应的PPP项目管理部门
在英国,政府商务办公负责制定整体PPP项目实施政策和策略、研究制定PPP项目实施及合同管理作业程序、提供地方政府PPP模式的实施策略等。我国并没有设置推动PPP项目实施政策的部门,建议在国家发改委设立专门负责PPP项目的部门,在该部门下设专门负责海外PPP项目建设的部门,为我国企业在海外“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上提供必要和充足的指导。
(三)PPP模式下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风险管理
PP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需要双方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担。采取合理的风险分担的方式,从项目整体风险管理的角度,遵循合理分担的原则,共同应对风险。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当中,通常会伴随着许多风险,例如项目审批风险、项目融资风险、项目反垄断审查风险、项目合同管理风险、项目劳动争议等风险。项目参与方应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诸多的风险问题,采取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积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项目的风险。按照风险分配的原则,对比分析我国企业及国外政府的风险分担偏好和实际风险分担。(作者单位为陆军勤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