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重在“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分析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内涵,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索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意义
(一)培育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关键要素
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重在“工匠精神”,在对待职业态度上要求千锤百炼,一丝不苟,在对制作的作品上要求一丝不苟,如汽车制造、桥梁施工等方面必须一丝不苟、千锤不练。这种职业态度的培养多是在职业高等院校完成,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中反复锤炼,从而烙印在每一个高职青少年身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风范。
(二)展现职业教育最终成果的外在表现
高校院校培养的人才模式所培养的对象除了一技之长还自有自身特点和气质,这特点和气质与其他本科院校区别开来,也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必要处。最终教育培养的“产品”如何,表现在行与神的完美统一,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张扬个性与整体和谐的统一,展现职业教育最终成果的外在表现,用工匠精神为引领,教育“产品”最终形成自己的风范。这也是每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对其学院发展人才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发展培养高职学生人才模式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是国家和社会对高职学生期望较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的市场主体之间需要工匠精神,这也是高职青少年学生区别与其他大学生的特质就是最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违背了社会和国家的期望,缺乏把工作当责任和使命的高职青少年学生,缺乏用心,难以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质,所以,研究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对整个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素质的提升,精神气质的树立,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内涵
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首先要明晰两个概念,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内涵,以此来更深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中国历史中不乏善于创造的能工巧匠。 鲁班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鲁班创造的,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鲁班创造的,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为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提供了学习样板。
追其工匠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概括为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是精益求精,从本质上是一种一丝不苟的,与时俱进的职业态度。主要包含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要求在工作中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一丝不苟是必须要严谨,不急功近利,确保每个产品的质量;与时俱进要求跟随时代的变化,能够进行创新,科学生产,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二)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内涵
风范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修养的统一表现,包含风度、气派、模范。高职青少年风范是高职青少年学生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修养的统一表现。
1.热情乐群、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
这是高职院校学生风范的特质。这种热情是高职青少年由内到外统一的表现,他们年轻,充满朝气,情感向上,他们是一个公共群体,喜欢交朋友,倾向于选择与他们价值观相近的同伴为友。一个人没有朝气,必然萎靡不振;一个群体没有朝气,必然死气沉沉;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朝气,必然包袱重重,没有希望。因此,当代青年学生风范必然不能缺少这一特质。
2.从小事做起,细微之处显风范
这是高职院校学生风范培养的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轻技能、轻劳动、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仍然存在。因此,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注重从学生的身边小事做起,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风范。不眼高手低,从小事做起,培养“打铁还需自身硬” 的本事,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风范自来。
3.道德支撑,修身为范
这是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核心。风范的核心是道德支撑的高尚性,没有德就没有风范。这是由内自外散发的气质,唯有“德”才配上“范”。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就业的范围很广,但普遍是基础性工作,桥梁、汽车、维修、物流、财务、水电等,除了职业技能还需要德来支撑。尤其是工匠精神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要做到淡泊名利,一丝不苟,经得住诱惑,修身为范。
4.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
这是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关键。也是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青少年风范的必要性。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培养离开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和企业呼唤高职工匠精神回归,对高职学生的要求,除了专业技能,更呼唤学生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学生风范的回归,培养学生具有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三、探索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的有效途径
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求有效的培养途径,以促使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打下烙印,引领一代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
(一)校企合作融合,共同培育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已在很多高职院校展开,合作的深度和力度也逐渐加强,但在真正的融合上还存在一定距离。校企要达到真正的融合,必须共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学校在育人中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生活、学习、交往、职业各个方面注重风范的培养;企业要转变观念,把实习生当成人才储备的目标,重视工匠精神的要求,主动让一些有经验的师傅带学生,尝试学徒制,总结经验,探讨新问题,与学校长期合作,共同实现双赢。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产品”示范功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对于优秀的 “产品”,树立典型,增强对在校生的示范功能,对于已经毕业的“不合格产品”可以允许“回炉”到学校继续进行学习,建立“产品”终身学习制度,鼓励优秀“产品”参与母校“现代学徒制”培养,形成优势“产品”示范库,建立相关制度,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重视环境育人,营造“崇尚一技之长”氛围
这里的环境育人包含家庭、社会、学校都要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塑造功能,营造“崇尚一技之长”的育人氛围,需要多方合力。一是需要从政策及舆论导向入手,树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和工作待遇同等地位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修改完善不适当的重学历、轻技术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废除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职称及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确保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二是要高职院校要围绕风范内容,通过物质文化起到渗透,引入风范的内涵,让每位学生无形中受其影响。通过荣誉墙,展现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风范;三是加强对准父母的教育,在大学开始家政课,怎样培育子女,以身示范,怎样培育孩子的耐心、专注力进行专业教育,这涉及国家的人才长远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科学实施。(作者单位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