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要把引领社会思潮作为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影响,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徐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提高大学生社会思潮教育引导效果的对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向和重要的思想引领。在这一思想形成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引领社会思潮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和控制权,树立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意识,加强社会思潮问题研究。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等四所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徐州高校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情况。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6份。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社会思潮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常见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大多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认为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必然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1.提升了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社会思潮带来的正面影响,80%左右的大学生大多认为其可以更注重追求民主、平等、和人权,更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意识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们大多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了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信,从而自觉肩负起社会使命。
2.拓展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情怀。社会思潮的产生涉及领域广泛,这为大学生认识、了解社会提供了更宽泛的视角,积极促使他们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利用社会思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解决方案的创新性、独特性和前瞻性等特点,这为大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提供了新的触角,同时也有助于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激发灵感,拓展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社会思潮的影响覆盖之下,这有助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社会变迁,对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加深了解。
3.提高了大学生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意识。西方社会思潮关于民主和自由的认识,有部分观点存在某种程度的合理性,推动了提高大学生追求民主和人是自由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中许多理论也同样包含着先进的理念,如: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制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提高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和追求社会公正的意识,是为大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必要准备。
4.促进了大学生和谐人格的自我完善。当代青年大学生们始终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传递给他们的机遇、威胁和挑战,激励着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挑战自己、放飞自己和超越自己。大学生们只有具备现代发展的眼光,善于吸收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从而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性、竞争性和开放性。同时伴随不断涌入的各种社会思潮,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和日益激烈的高强度竞争,也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拼搏向上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认为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自己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更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消极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
1.扰乱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正确选择。当前,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不少积极的社会思潮,但同时也让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陈旧的资本主义论调和落后的封建糟粕观念充斥于世,这必然会削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导致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淡漠、政治信仰不坚定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调查问卷梳理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正确选择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享乐主义成风、个人追求功利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严重者会导致个别大学生出现道德沦丧的现象发生。
2.挫伤了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积极性。当前,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大多有一些消极或负面的因素,如消费主义思潮所宣扬的及时行乐思想就是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存在主义思潮所散播的世界悲观情绪会让人意志消沉,后现代主义思潮诱使学生们追求绝对自由和反对监督管理,会让学生变得无组织无纪律,养成行为散漫的不良习惯。这些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而且极易互相传染。如果高校在错误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最初阶段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制止的话,会进一步发酵,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消磨其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积极性。
3.削弱了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当代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大多提倡西方的个人主义,大力传播利己思想和实用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强调万事从个人利益出发,人的所有思想行为活动都应该是能够实现自己利益的。过于强调自我的错误价值取向,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大学生过于注重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极易忽视培育自身修养和道德情操,结果必然会导致他们与他人、社会关系不和谐、不融洽,道德价值观念变得更加扭曲。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就会严重扰乱和破坏校园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而且也会给大学生未来长远发展造成相应的不良影响。
4.降低了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认同感。当前,西方社会思潮大多采取文化输出等“泛娱乐化”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和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消极和负面影响。这样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使不少大学生变得开始质疑中国主流思想文化,认为外来文化优越于中国本土文化,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优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价值观。这样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进一步接触和吸纳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进而再度增加对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怀疑程度。一旦形成这种恶性循环,就很难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加以校正,也就会从根本上降低他们对我国主流思想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削弱了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多措并举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并积极探寻加强高校社会思潮教育引导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是引领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作为指导高校开展社会思潮教育引导的思想引领。一是要运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体系融入贯穿学习教育的内容,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主动抵制社会错误思潮,削弱其消极影响。二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大学生勇担历史使命。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运用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努力拼搏进取,使其有足够的担当精神,能够自觉投身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三是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培育。高校在面对不断涌现的复杂多变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时,不能不加判断地直接否定和粗暴排斥出现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而应当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去积极引领社会思潮。
(二)发挥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研究掌握社会思潮问题
高校是加强社会思潮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一是要研究社会思潮的类别、产生背景、传播途径及可能带来的危害。积极应对社会思潮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深刻洞悉各种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弄清其产生背景,搞清其发展和传播规律,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传播。高校应通过研究切实搞明白到底有多少类社会思潮,从中甄别出哪些是好的社会思潮,哪些社会思潮中有消极或错误的因素,进而弄清楚各类社会思潮到底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和影响着大学生,准确把握错误社会思潮会给大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开展社会思潮教育的效果。二是要研究如何抵御错误社会思潮对学生思想的渗透影响。高校是社会思潮渗透灌输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又是社会思潮争夺的主要对象,因此,高校必须积极着重研究如何抵御和防范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浸染,如何运用社会思潮中积极的、健康的理念去感化和教育他们。
(三)聚焦营造健康向上浓厚思想氛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思潮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强化他们的理论认知,保证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不动摇,防范他们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二是要营造包容理性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该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逐步提高和升华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高校宣传教育管理部门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把好关,大力扶持和推广优秀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子的积极参加,让学生在活动中明晰当前国情世情,把握历史和现实,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
(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的高校社会思潮引导模式
在信息时代,社会思潮传媒途径相当广泛,有效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应当构建契合网络信息时代和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社会思潮新引导模式。一是要构建社会思潮网络引导平台。高校应善于利用丰富的技术手段,如校园微网络、微博、微信、QQ群、贴吧和论坛等途径传播正能量和价值理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其所思所想,准确把握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动态和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他们在平台提出的思想困惑方面的问题,并实时加以引导处置。二是要培养社会思潮教育的思想骨干。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还应当注重培养一支思想骨干力量,这支力量可由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辅导员等组成,也可在大学生群体中吸纳部分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学生参与,形成团队优势,通过他们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播积极正面的思想和价值观。三是要创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引导形式。为了适应大学生价值认同注重感性认识、日常体验的特点,避免理论学术化的冰冷面孔,学校可组织团队创作弘扬正能量的微视频、文艺表演等,组织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电影,组织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价值观的正能量通过感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之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和灵魂深处,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作者单位为徐州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