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效益

2017-12-29 00:00:00赵艳
今日财富 2017年26期

随着国内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质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已不局限于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更多类型的审计不断呈现,内部审计从监督职能逐步转向服务职能。近年来,预算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审计不断得到重视,相关实践和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审计形式的多样性源于审计需求的多样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转的过程中出现的卡点和弊病,多源于管理上的冗杂,效益的低下,绩效评价落实不够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

内部审计职能逐步从监督到咨询服务转变,为领导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而内部控制管理相对薄弱,内控的弊病和缺陷缺乏实践研究,绩效审计无技术和理论支持,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难以把握和衡量,绩效比对缺乏同业数据,绩效审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实。绩效评价结果有些单位虽纳入人事考核和年终评比,但由于部门业务差异大,考核标准难以统一,加上行政体制的某些限制,绩效审计结果并未触发相关部门去提升效益,常态化绩效审计并未形成。

二、强化预算审计

(一)预算收支的真实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是确保下年预算准确性的前提,需审计是否存在夸大支出,造成财务预算虚增;是否隐瞒不合理收入,造成以收抵支;是否存在收入混库,预拨经费不算支出等情况。

(二)预算收支的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的完整性就是要求全部收支真实完整入账,杜绝“小金库”,主要审计单位收支是否完整性,收入是否全部入预算,包含财政补助收入、全部非税收入等;所有支出全部纳入预算,做到发展有计划,避免临时虚增项目;是否存在坐支,收支不入账等现象。

(三)预算方案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方案的准确性就是要求预算方案细化,避免在预算大类下私自调整资金用途,主要审计是否制定详细的预算方案,进行预算细化,预算是否到项目,而非到大类;审计“其它支出”比重是否很大。保证预算方案的准确、细化,确保从源头上防范腐败、降低财务不规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预算程序的规范性。程序规范性就是要求严格按照《预算法》执行,确保预算调整和资金用途改变有程序、有备案。审计预算调整是否严格走程序;预算信息是否公开;审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使用是否规范;结余资金使用支出是否按要求进行。

三、内部控制审计出实效

(一)进行内控制度测试。抽测风险领域、重点领域为审计对象,进行内控测试。审计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牵制。审计内控点上的授权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授权是否有监控。审计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监控机构是否积极有效,内控设计上风险点是否突出等。

(二)合理制定内控评价标准。根据“目标——风险——控制”思路进行内控审计。根据单位可承受风险级别、事件的可变通性、同行业内控标准等因素来制定内控评价标准。单位可承受的风险越大,对内控标准要求越低,承受风险越小,对内控标准要求越高。事件的可变通性越差,代表该项不可替代性越小,也就承担的风险越大,适应的标准也就越严格。单位还可根据同地区、同行业内控标准制定本单位内控标准,风险可接受性受地域影响、行业影响。

(三)督促落实内控整改。内控审计能否落实到实处,起到提高单位效益的目的,整改是关键。审计整改落实离不开审计地位的树立和领导的重视,离不开审计人员跟踪审计,以及对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追责问责。

四、风险审计是重要补充

(一)进行单位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可行性评估方案,对短期风险进行识别,对长期风险进行预测。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虽然也关注某些业务流程及其相关控制,但是很少关注整体风险,我们可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发现控制薄弱的节点,即是风险点,列明风险点清单,对各个风险点可能性进行评分,再对风险点的影响程度评分,最后概算出单位重要风险点和风险大小。

(二)提升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灵活运用审计心理学。运用心理学进行观察,寻找线索,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平常心,不带情绪审计问题,不带倾向性看待问题,遇到事情坚定立场,合理而平衡的构建思维,再进行标准化的呈现问题。

(三)加强合同风险审计。合同对应着相关的法律责任。 审计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重点审计合同中关于双方责任界定的方式、资金付款条件、纠纷解决的方式及合同生效条件等。对单位出具的合同都进行法律审查,建立合同台账,进行合同跟踪,尤其是跟踪合同中的时间卡点,建立合同档案管理。

(四)建立风险数据库。通过对单位所处宏观与微观环境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进行鉴别、评价和衡量, 建立单位内部风险数据库系统,方便在日后进行流程设计和内部审计时作为重点和参照。同时由于风险类别不同,对不同风险适应定性或定量分析和记录的方法也不同。再次建立数据库后还要建立详实动态的风险评价标准,根据重要性水平和内外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不断更新风险级别。(作者单位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