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关系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术界一直见仁见智。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和教育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关注情况,选取就业率、就业结构和流向、入职后半年的薪酬水平、学生的现状满意度、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评价六个方面对武汉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进行了多维度宏观评价、分析和思考。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部属高校在2014年初率先编制发布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他高校三年内全部编制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展开,但应该如何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仍然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本文试图以武汉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评价的思考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基本框架为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反馈等5个部分。2014年《通知》增加了分院系、分专业就业状况,就业率和分专业就业率统计时间节点,毕业生就业地域、行业分布等内容。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编制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是一项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具体工作,即通过定期公布毕业生就业状况,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并籍此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调整等方面的联动机制,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这里所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显然只是借用了“质量”之名,是与学界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码事。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充分运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同时跳出其理念框架和评价模型的局限,编制发布高质量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评价应该是一种宏观评价。编制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报告,首先应该考虑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武汉大学要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确立了“顶天立地”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从学校层面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首先应该考虑毕业生就业是否服务于学校整体目标。
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评价应该考虑多个主体、实施多维度评价。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年OKcaoLBxSRX6tE2cQbHe/Lhvnt9Hb7PziLWqpluLDuE=度就业质量报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回应社会关切。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家庭、个人、政府、社会等多个主体,每个主体对就业质量的关注点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只有对就业质量实行多维度整体评价,才能较好地回应各方关切。在这方面,王艳伟等(2015年)提出从六个维度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思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实际以及社会关注情况,我们选取就业率、就业结构和流向、入职后半年的薪酬水平、学生的现状满意度、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评价六个方面来评价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其中,就业率反映学生获取工作的难易程度,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品牌效应和就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就业率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项指标,映射社会、政府和高校三个维度。就业结构和流向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毕业生对地域、行业和单位选择的表征,它与国家战略需求是否一致?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匹配?是评价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映射学校、政府、学生三个维度。入职后半年的薪酬水平是学生选择工作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对应学生和家庭两个维度。学生的现状满意度包含了学生对高校培养情况以及对用人单位待遇、晋升、福利等多方面的认可程度,是一项主观意愿指标,它反映了学生就业质量的水平和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是高校了解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可作为高校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映射学生、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单位满意度这个指标对于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来说都非常重要,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到底怎么样?毕业生是否受到欢迎和好评?雇主最有发言权。用人单位满意度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尺度。社会评价这个指标相对泛化,主要考虑社会的关注点和借鉴第三方调查评价结果,如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等,它体现学校整体的美誉度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认为,以上六个方面基本能从宏观上多维度评价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
二、武汉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分析
(一)就业率
武汉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计7359人,截至2015年11月30日,总就业率为95.88%,其中出国、升学3980人,占54.08%;协议就业2577人,占35.02%;灵活就业499人,占6.78%。
(二)就业结构和流向
武汉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379人参加就业,已落实就业3076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企业已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体,占参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5.31%,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分别占3.94%和3.85%。
从地域分布来看,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就业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包括湖北(26.40%)、广东(22.66%)、北京(7.22%)、浙江(5.56%)、上海(5.30%)、江苏(3.93%)。
(三)薪酬水平
为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学校委托麦可思公司对2015届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从2015年11月19日持续到12月14日,历时25天,共收到有效问卷3350份,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45.52%。根据抽样调查,武汉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为5513元。
(四)现状满意度(学生)
根据麦克思公司抽样调查统计,武汉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整体为48%;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整体上为73%。
(五)单位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地体现毕业生质量,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5年学校委托新锦成公司对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进行了调查。学校提供3887个单位的有效信息,调查从2015年7月20日持续到2015年9月18日,历时50天,共回收580个单位有效答卷。
统计结果显示,93.45%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从满意度均值来看,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4.18分(5分制),处于“比较满意”水平。
经过统计分析,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满足度均高于82.00%,其中爱岗敬业(99.56%)、专业能力(94.54%)、自学能力(94.32%)和积极进取(94.10%)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从均值来看,毕业生各项能力及职业素养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均处于“比较满足”水平(均值处于4.00分以上);其中本校毕业生专业能力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最高(均值为4.38分)。
(六)社会评价
1.QS毕业生雇主评价。与其他排行榜更多关注毕业生就业百分比或者毕业生薪酬水平不同,QS更加注重从毕业生质量、毕业生就业能力来评价一所大学。QS认为,毕业生就业百分比、毕业生薪酬水平等指标严重受制于地区差异,难以客观反映高校的毕业生质量,而且对学生文化修养及工作能力的评价,雇主是最有说服力的。从2005年起,QS世界大学排名引入毕业生雇主评价这一指标,占排名总分10%的权重。在著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QS是唯一使用雇主评价这一指标的排行榜。QS在2016年毕业生雇主调查中,武汉大学雇主评价排名得分位列全球252位,在亚洲高校位居44名,在内地高校位列第9。
且从QS近年来发布信息来看,武汉大学毕业生的雇主评价呈明显上升趋势,我校毕业生质量和工作能力获得雇主广泛认可。
2.中国校友会网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近年中国校友会网的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来看,武汉大学毕业生质量排名逐年攀升。校友会网的排名注重校友对母校和社会的贡献度,武汉大学校友捐赠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这正好印证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排名的提升也说明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3.招聘网站“boss直聘”2016届应届生就业竞争力。2016年9月,招聘网站“BOSS直聘”以2016年进入职场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出炉了《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数据统计显示,武汉大学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
三、评价与思考
(一)从2015届毕业生就业来看,武汉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认可,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就业状况和流向与学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创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基本一致,但与学校提出的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即培养各个行业中坚力量的战略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人才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不能拘泥于短期目标,还需要长期跟踪。
(二)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社会评价好,就业竞争力强,部分毕业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讲并不是找工作困难,而是找一份符合自身期望的工作不易,是一种选择性困难。
对毕业生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非常有必要。
(三)整体就业质量并不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个体性差异。学校就业质量再高,也会有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碰到困难。随着形势发展,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将不断增强,高校应未雨绸缪,尽早做好师资和能力储备。(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