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量化管理制度的产生
(一)理论基础。量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以科学管理为理论依据,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以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追求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的管理方法。量化管理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目前主要是与学生德育环节的操行评定相结合制定出班级量化管理制度。班级量化管理以其目标的具体细致性、过程的易操作性、结果的可衡量性和标准的统一性等特点,在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成长,尤其是完善学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现实需求。从纪律性和细节管控方面的要求出发,国内民航企业对员工普遍采取了细致具体、量化扣分的管理制度,来确保企业的高效有序运营。为了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让学生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习惯提前适应企业的量化管理模式,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与民航企业对员工的量化管理制度相结合,制定了适应民航行业特点和空中乘务高职教育特点的学生量化管理制度。
(三)发展趋势。如今企业和高职院校达成了一种普遍共识,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到了优先日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目前主要还依托于专业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机制下开展,缺乏更有力的抓手。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而又侧重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和养成的量化管理制度是对职业素养培养手段的有益探索。
二、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量化管理制度的设计
(一)内容设计。在综合调研了国内几大航空公司对员工的量化记分管理制度后,依据高职学生的行为认知特点,在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常规学生管理规定和空中乘务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针对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量化管理制度。制度的管理内容条例主要涵盖专业学习、专业形象、组织纪律、寝室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除此四个方面的扣分项目以外,管理规定从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加分项目板块。扣分和加分机制相结合,有奖励有惩罚,对学生的专业表现和日常操守做出了行动指引。
(二)权力来源。在高职院校施行的学院系部二级管理和权力重心下移为专业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施行提供了便利空间。在学校的整体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管理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针对空中乘务专业而设计的学生量化管理制度权力来源于学院系部的学生管理处和专业教研室。
(三)组织结构。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量化管理制度的运行依靠跟踪记录系统和结果控制系统。跟踪记录系统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值班班干部构成,主要负责客观如实记录学生在制度规定的行为方面上的表现;结果控制系统由学院系部学生办公室、教研室—辅导员班主任构成,主要负责对记录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控制,并对结果产生的相应的奖惩后果进行实施。
三、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量化管理制度的运行
(一)激活。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量化管理制度是由空中乘务教研室和系部学生工作处根据民航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制度再结合专业教育和职业操行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的,经过了学院领导会议的讨论和批准。每年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设置专门的讲座对这套专业量化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流程进行宣传和解读。
(二)运行环境。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量化管理制度是针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在职业行为习惯及专业学习上的相关表现而制定的指导性管理条例。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日常行为应该都受到管理规定的制约,学校的整个学习和生活就是制度运行的环境。根据管理规定的内容设计,这套管理制度的运行环境主要是在课堂、宿舍和校内外专业活动场景,这样的环境设定也是出于记录和测量工作的便利考虑。
(三)监督控制。对量化管理制度运行的记录、结果、奖惩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制度运行中重要的一环,由班主任辅导员和教研室学工处共同负责。监督控制系统负责对记录量化考核信息的班干部进行前期培训,中期反馈和后期复核。对量化考核结果的定期及时公布是保证制度效力的关键,同时保持对于结果的申述渠道的畅通也是监控系统的一环。由考核结果引起的奖惩措施要保证时效性和震慑力。
(四)运行效果。首先,量化考核管理制度的运行使得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之间形成了有机融合,同时加强了教研室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专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联系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其次,考核的结果更具体、客观和公平,容易形成目标、管理、考核、奖惩的良性循环和竞争氛围,让学生有了更有效的行动指南和争优的驱动力。最后,在实行量化管理制度以来,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形象在学院受到了认可,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作者单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