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

2017-12-29 00:00:00陈新
今日财富 2017年27期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地方税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关乎到事业单位的职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新预算法的推行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起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价值。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组织机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活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核心,贯穿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所谓预算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其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的浪费,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需要制定严格的资金使用流程和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发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漏洞和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从而有效的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水平。

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新机制的建立以及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15年新预算法的推行,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预算法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22条,涉及到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增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更为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指明了方向。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预算法实施以来,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越来越好,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少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工作执行效率不高,资金浪费或闲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1、预算控制意识淡薄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很多领导认为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而财务管理是企业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事业单位没有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缺乏预算管理的意识,对于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往往并不是很严格,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规范,缺乏有效、完整的预算执行体系,预算执行工作不严肃、不充分,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现实中,由于预算约束意识不强,财政资金被转移、挪用、滞留等现象在事业单位中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事业单位预算控制意识的淡薄。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预算编制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特征,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是预算得以顺利执行的必备前提。现实中,很多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和规范,预算编制工作的主观性因素太强,编制人员的经验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同时,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时间较短,往往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时间有限,导致事业单位预算项目的各种指标无法得到充分认证,与预算相关的各方面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预算审核的作用被弱化,其可行性也很难得到核查,从而降低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另外,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但现实中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财务人员无法准确了解整个单位的情况,仅凭经验编制财务预算,导致预算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降低了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预算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去监督财务预算的编执行情况,预算编制是否合理、预算执行是否有效等情况都无法知晓,即便有的单位建立了监督机制,但很多制度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头上,不能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导致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预算执行效力大打折扣。另外,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预算评估机制,造成预算管理工作仅仅局限在为项目资金进行预算计算的目的,而失去了它对结果分析和对项目决策的影响,进而造成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4、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新预算法的实施提高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也对预算管理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存在知识老化、思想保守等问题。财务人员不能很好的理解新预算法的精神,甚至有些从业人员是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缺乏财务专业的背景,也很少接受系统的、科学的会计专业培训,专业技能很难满足新时期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在财务管理日益现代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一些上年纪的财务人员不懂得使用电脑办公,也不会使用ERP等财务软件,财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策略

1、更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

新预算的推行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但现实情况来看,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事业单位来理解和执行新的预算法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事业单位要加大新预算法的普及宣传,上至单位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要了解新预算法的精神,自觉遵循新预算法的行为准则和各项纪律,积极配合预算部门的工作,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另外,事业单位领导是单位的负责人,也是预算管理的推动者,没有领导的支持,预算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为此,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树立法治预算的理念,制定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预算法的执行力度,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

2、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

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职能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资金的使用情况也比较复杂,

这就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往很多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通常按照功能性进行分类,做一套账用于上级部门的检查,做另一套用于事业单位内部预算并据此进行执行,这种虚假式的预算方式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进行了进一步细化,要求预算公开需要按照经济和功能两方面做出分类,这就需要事业单位根据项目的实际实施内容,全面的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根据项目的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对资金的来源、去向、类型、规模等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与计划预估进行及时有效的比较,进而做出综合性评价。

3、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力度

监督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事业单位不仅要对预算资金的具体使用和配置情况进行监督,实现单位整体的资金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还要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评估小组,负责将资金的预估使用与实际使用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而加强后期的资金管理,并对造成资金使用超支情况进行责任追求,来实现对资金使用的约束。

4、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新预算法出台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财务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会计技能。首先,提高思想素质。财务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其次,强化专业技能,熟悉财务业务。新预算法出台后,财务人员要定期参加各种行业交流会、学习班以及听专家讲座等,提升自身财务专业专业技能,并融会贯通做到学为所用。

总之,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的运行和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改革和完善,是事业单位亟待关注的课题。(作者单位为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