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精准扶贫下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2017-12-29 00:00:00周艳华
今日财富 2017年27期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使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走上了致富之路,有力推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在实际扶贫工作当中,我国仍旧存在着地区脱贫不平衡、扶贫管理制度不完善、精准扶贫“不精准”等问题的出现。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实情出发,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相关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硬战。

一、精准扶贫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2017年10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前四年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4万人,年均1391万人,2017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绩。扶贫是世界性难题,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到2000年这十几年时间里,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是639万。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里,每年减少673万。2012年至2016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我国这次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减贫规模加大,而且改变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规模逐年大幅递减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逐渐富裕的道路,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极大的帮助了贫困人口脱贫,有力的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

(二)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发展明显比西部地区发展快一些,沿海地区的发展明显比大陆地区的发展快一些,我国逐渐出现了贫富差距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自十八大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有力的改善了贫困现状。在精准扶贫的帮扶模式之下,东部及内陆贫困地区通过采用文化旅游扶贫、企业创收扶贫、创业创新扶贫、特色产品扶贫、手工艺品扶贫、农业发展扶贫等多种模式逐渐摘掉了贫困帽子,逐渐走上了自给自足的富强路子,有效缓解了贫富分化问题。各个省市都在根据各自情况进行不同的摸索。精准扶贫工作极大的缩小了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对促进社会公平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精准扶贫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精准扶贫下贫困地区整体经济不断发展

精准扶贫是针对中国脱贫攻坚时期脱贫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需要,利用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集中资源、瞄准扶贫对象、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脱贫的一整套战略和实施安排。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首次被提出。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4万余人,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与进步,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各贫困地区凭借各自发展特点与优势对当地发展进行了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采用地区特色产品、旅游景点设立、企业创新建设、农产品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脱贫攻坚,并得到了喜人的效果。我国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指标呈上升趋势,贫困地区经济得到了切实发展。

(二)精准扶贫下贫困地区经济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仍旧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各省市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不一样,区域发展基数有差异,导致扶贫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地区在某一方面比较领先,例如有些地区在产业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做的比较好;有些地区则还在摸索实践的过程当中,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相对较困难与缓慢;有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资源较丰富,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很快找到了自身的优势并迅速凭借丰富的资源发展起来;有些地区由于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始问题尚未解决等问题导致其脱贫攻坚难度较大,速度较慢;有些地区原有的贫困人口基数比较大,导致脱贫效果不明显,地区经济发展增速不明显;有些地方,本身脱贫条件比较好,贫困人口基数小,脱贫速度比较快一点;有些地方剩下就是“硬骨头”,可能还要做很多工作,扶贫工作存在瓶颈期。这就造成了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依旧有着发展不均衡、经济水平有差距的现象发生。

(三)精准扶贫工作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相应的一整套组织制度、保障制度以及干预措施,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贫困人口基数较大且不均衡,各地区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各区域扶贫管理人员素质不一,各地区扶贫标准与规划不一,致使我国在实际扶贫工作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精准扶贫工作未能持续有效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仍旧有待完善。不可否认的是,一项出发点极好、经过工作模式顶层设计到推动思想落地的“精准扶贫”,到了地方,到了基层,其口号正被一些人喊得格外嘹亮,也成为某些人新的套路,在实践中变味走样,这就需要一套更为完善的监督制度、管理制度为精准扶贫工作保驾护航。

(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上不够“精准”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精准扶贫工作并不“精准”的现象发生。一些并不贫困的人群也被划到了脱贫扶贫的名单当中。小到扶贫村,大到扶贫县,其中不乏存在“伪贫取利”的情况,一些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政策等,没有落到应该落的地方。从扶贫人口方面看,有些身处富裕地区的贫困户往往被富裕的影子所遮挡,被忽视了;而在有的农村,扶贫政策“落地走形”“跑冒滴漏”,不少得到帮扶的不是真贫户。一些地区向基层下达精准扶贫任务时会明确要求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户数,这让一些本是贫困户的老百姓因不符合这些硬性条件而不能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帮扶。所有这些情况,不仅有失公允,而且也妨害了国家扶贫战略很好地落实和取得实效。事实说明,“材料政绩”欺上瞒下、误事误民,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也有损群众利益,违背了扶贫工作的初衷,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精准扶贫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施差异化扶贫政策

扶贫问题上,党员干部也要善于分门别类,及时抓住“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一举打入内部,摸清“病灶”,弄清楚因何而贫、为何致贫,何以困贫,才能标本兼治,对症下药。

1、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要把握变“输血”为“造血”,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

2、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政策扶持,要因户而异。由于每个家庭的致贫原因都不同,所以要因户施策,根据每个家庭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到分类施保,要系统性的针对病情就医吃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治好穷病。

3、要协调运转、协同发力,制定好脱贫规划,以引入金融机构资金扶持、提供精准技术帮扶来提升当地群众创业、守业能力,让更多“扶贫活水”瞄准穷根精准滴灌,真正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总之,要根据致贫原因,选择帮扶方式,有效帮助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人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实现脱贫摘帽。

(二)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创新精准管理体制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制度也要不断的更新与完善,现阶段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仍面临很多问题,我国的精准管理体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正,精准识别贫困人群,精准施策贫困地区,统筹推进政策落实。为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挺好,但一落实起来就变味”等现象发生,要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监督检查政策,建立一套更加严谨的督导策略,并严格进行奖惩工作。创新精准管理体制,通过贫困人员建档立卡、定期进行“回头看” 、建立数据库等新型方法针对贫困人员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切实解决错报、漏报、瞒报等问题,通过制度管理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管理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保障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加强政策督导,精准识别贫困人群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深水期”,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精准施策是关键只有把真正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识别出来,去伪存真,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有力的督导措施。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时期,各地区精准检查领导小组要成立政策咨询组,具体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负责统一答复。要统筹力量,加强对精准扶贫核查工作的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核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政府相关部门要参与扶贫攻坚督导组,并对各地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对象的精准认定、精准核查工作进行实地督导和指导。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做到精准扶贫政策、标准公开,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按照农村低保政策,核查贫困人民家庭收入和经济情况,加强政策督导,做到过程透明,结果公正,群众认可,社会稳定。在识别过程当中,要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施策、精准脱贫,通过完善的督导政策与精准的识别工作,在社会上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实现对我国贫困人口的全面扶持,进一步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者单位为中共漯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