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转向收支项目和内容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如何适应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和财务信息公开的需要,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全面质量管理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管理水平低的主要表现
(一)财务管理观念不强,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少事业单位“等、靠、要”思想严重,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与市场相距甚远,相当一部分单位的财务工作还只停留在记账、报帐水平,财务部门在单位的地位是服务部门,而不是管理部门,致使财会的经济管理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财务管理只是在文件、报告中的政治术语,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流程的程序管理,财务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二)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
财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会计人员配备不符合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用人唯亲、唯系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人员业务素质较低而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甚至有些财务部门负责人根本不懂财务,财务工作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资金管理不严,会计制度运用不正确,会计核算不及时,帐务处理不规范,帐表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状况。许多单位基建财务基础工作薄弱,核算不规范,项目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不规范,资产验收交付不及时。部分单位帐外资产问题严重,仍存在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的问题,给单位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大局。
(三)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缺乏规范。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但是现行的零基预算法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导致了事业经费预算往往出现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所依据的政策和数据不准确等现象,在资金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有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是依法办事、依法理财的基础,是加强财务管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单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前提和保证。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必须设立相应的财务机构,配备符合要求的会计人员。单位的财务工作必须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同时,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殖。
(二)加强财务基础工作
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了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体现了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要根据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任命符合《会计法》的相关规定的财务负责人,会计岗位上的财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要求。其次要规范账户设置,“精细”的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账户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准确全面的核算经济业务。另外,会计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以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
(三)合理编制单位预算,考核预算执行结果。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大部分是通过预算申请的财政拨款,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深入到各部门进行调查,对日常公用经费如办公费、差旅费等按人员测算定额,预测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编制出切合实际情况的预算,为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不仅是预算控制和纠偏的基础,也是下一年度进行预算编制的条件,因此很有必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考核,利用预算的绩效来衡量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将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对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进行表扬,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部门进行批评,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资产管理
加强资产管理,第一要加强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办法建设,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的有力保证。只有建立了制度,才能做到“有制可依、执制必严、违纪必究”,才能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长期化。但仅建立管理制度是不够的,还要靠科学的管理机制,同时,管理机构和各项措施还应同具体工作实际相适应,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作者单位为灵武市会计核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