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经济全球化,目前所探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的。随着我国履行WTO的承诺,银行业在逐步的开放,相对封闭与独立的中国银行业也逐渐融合于全球金融平台中。全球化金融,对于任何单一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本国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加大了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因此,充分理解金融全球化,并通过了解其背景将会带给银行业的巨大风险,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安全的含义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中保障其安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自身的金融安全竟会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间的金融问题或许会导致全球性质的金融问题。金融的全球化发展,给各国的金融监管部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保证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当前各国都需应对的问题。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安全”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与诠释。这说明,目前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明确具体的定义,较为困难,我国对此研究,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学者间对此任存在分歧。当前世界,尚无绝对可以信赖的金融市场,危机和安全总是相辅相成。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因其市场基础好,金融体系完善、法律环境优越,对此全球化金融对其冲击有限,因自身具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而言,因体制转型,带来了承重的负担,其表现为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若现阶段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将会造成较高的风险,所以,当一国金融体系,在风险可控,法律完善,制度严谨的环境下,其金融全球化是安全的,反之则充满了风险。
二、银行金融安全问题
(一)我国银行金融体系脆弱性需加强
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它们具有明确的产权制度以及信用保障制度制度,内控机制优良,法律制度完善;但我国银行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经营机制市场化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导致银行产生内生性缺陷。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银行体系的缺点逐步暴露,脆弱性加强,低效率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纠正。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金融环境竞争激烈,一旦金融市场开放,外资银行和国外资本马上就以“抢滩”的态势占据我国金融市场,海内抢占市场、海外牢固市场,对我国银行体系造成夹击之势。此时,我国银行业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调管理方式、纠正经营模式、改变内部体系,而只能以“掐脖”式的方式自救,即积极迅速的调整管理机构,加快速度进行金融改革,从上而下的发动银行业改革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银行可能会因国外银行的冲击而面临较大风险,最终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危害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
(二)外资金融威胁我国金融主权
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安全问题不可轻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其体系尚未健全的大背景之下,外资银行大量的涌入,通过股权交换或其他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若管理出现漏洞,将会造成国家金融被外资把控的局面,从而危害我国的金融主权。金融资本的充足率为一国的主要经济基础,对于金融寡头而言,他们将会把持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命脉。在国际客户和国内客户利益产生冲突时,银行自然而然的会向本国客户倾斜,甚至利用其监管盲区,做出不利于本国企业和国家金融主权的事情。外资银行在处理海外业务时,贷款也会优先于自己的业务与利益,其模式并非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需,如外资银行不接受我国中央银行的指导,国家金融主权将会很容易遭遇到侵害。加上外资银行与外国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使我国对外部抗压能力减弱,削弱了本国维护银行业其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外资扩大时,政府对他们的信任也会逐步扩大,企业对政府施压也会不断增强,影响着国家的宏观政策,直接威胁到一国的金融主。
(三)银行金融监管有待提高
在全球化金融的形式之下,面对其金融监管的法律保障成为了改革的重点。目前国内银行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我们从效率提升的监管角度来看,银行金融监管,并不是为了保障银行高风险低效率下运行的金融机构,而是从公共利益出发,保障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并在其中找到其平衡点,这点对于银行监管立法尤为重要,主要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与协调,维护银行金融业整体运行效率与平衡。
三、结语
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依照WTO相关条款,针对金融领域的开发程度在逐步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给我国金融监管部分带来了新的难题,同时也给我国宏观调控造成了困扰。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安全问题,在开发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对全球化经济背景下金融领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解变的极为重要。(作者单位为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