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当前,雄安新区正处在发展建设初期,需要规划一张人才发展蓝图,不仅需要扩大科技人才总量,而且需要建立一支适应科技发展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用为本”的人才指导方针,开展雄安新区科技人才分型引进,能够切实提高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推进新区建设。
一、科技人才分型
科技人才主要指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和应用的人。大多数学者对于科技人才的分类比较笼统,传统的分类依据科技人才在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环节, 将科技人才划分为基础类科技人才、应用类科技人才及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本文在此基础上,按照科技人才在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层次和科技创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将科技人才分为四类,包括科技研究学术人才、技术研发骨干人才、工程开发人才和产业化支撑骨干人才。
二、引进对策分析
(一)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才策略
雄安新区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区,它承担着特殊的使命,任何使命的完成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贡献。雄安新区目前很多领域都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确定了高端、创新的定位之后,势必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前往新区填补空白。针对雄安新区初期建设时期需要大批量科技人才涌入的需求,可以分层次签定短期与长期的合同,短期合同针对建设初期急需类型的科技人才,如科技研究学术人才、科技研发骨干人才。短期合同的签定能够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双向选择,既可以降低企事业的引入成本,及时引入急需人才,也能为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提供灵活的就业选择。在短期合同签订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合作与沟通效果,可选择继续签定长期合同,以此稳定一批科技人才在雄安新区长期发展,并产生长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科技人才分型数据库
在科技人才分型引进之初,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数据整合为核心,以人才分型为依据,构建科技人才分型数据库,以信息化技术实现科技人才分型自动化管理以及人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数据库建设中,针对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不同特点制定各自的实体-联系图,重点突出各个类型人才的优势和创新效益。科技人才分型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以更科学、更安全、更高效、更现代化的手段对科技人才进行分型信息采集和维护,以此构建的数据库不仅具有信息录入的功能,并需在后续的维护中及时更新数据库,以此为科技人才资源分型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提高科技人才分型管理的能力。
(三)设置合理的科技分型人才结构
我国人口资源丰富,但科技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全技术经济过程中,科技人才结构与科技创新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是影响当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在雄安新区建设之初就应避免科技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从建设初期急需的科技人才入手,认识和把握科技人才分型需求的变化规律,建立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分型人才结构,使科技人才群体内各类型人才形成多维最佳组合。
(四)探索京津冀人才合作模式
人才流动是人才调节的一种基本形式,是调整人才社会结构的重要方式。邻近区域间的人才流动有助于区域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其发展离不开京津冀的发展,也必将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搭建京津冀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京津冀人才合作的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类型科技人才加强交流与合作,坚持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区域人才资源的综合水平和实力,而且对于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科技人才在分型引进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科技人才的共性,根据共性制定科技人才的引进标准,其次要考虑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各性,针对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特点,建立多角度、多规则的引进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考虑不同的引进侧重,以求达到引进效果最优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
三、结论
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科技人才的类型及组成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政策的引领下,必将有大批人才涌入雄安新区,对于具有科技创新才能、能够带动科技产业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的分型引进和支持其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者单位为河北金融学院)
项目支持:1.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雄安新区科技人才分型引进与发展支持路径研究”,课题编号: JRS-2017-3095
2. 河北金融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