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的主要矛盾”的客观依据
矛盾分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还是世界影响力都大幅跃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认为,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新判断。
二、“新的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的和有质量的,从过去单一的物质文化需求扩展到内容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实际上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需要,涵盖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诉求,强调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确保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不让一个人落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需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没有根本变化,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这个阶段至少上百年,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今天,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仍处世界中游,其他不少方面也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所以,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也绝不能超越阶段去制定自己的历史任务,中国主要矛盾只是发生转化,不是出现质的变化,发展依然是解决矛盾的主要路径。无论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是发展的不充分问题,都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新的主要矛盾”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矛盾提出新要求。过去很多取得过成功的手段与方法,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方面,可能已经不太适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式、发展的模式等,都需要调整与完善,并尽可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落实好新要求,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它来进行,着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根本目的。“美好生活”描绘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体现在经济、文化、生态、科教、医疗、养老和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美好愿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者单位为中共界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