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产业是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优势产能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其发展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基础之上。近年来京津冀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优势产能产业同时面临产能过剩、环境约束两大压力,急需找到突围之路。
在这种背景下,“走出去”成为了这些产业的重要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把“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将会在中长期内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一、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行业是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的产业,但近年来出现了产能过剩、利润低下等问题。以钢铁产业为例,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在78%左右,而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7%左右,远低于中国工业行业平均水平。产能过剩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钢铁企业的利润低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钢铁行业一直在盈亏线附近徘徊,吨钢利润甚至一度只有0.43元,销售一吨钢的利润甚至不够买一瓶汽水。河北省冶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重点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亏损的占17家,占22%,钢铁行业盈利处于较低水平。京津冀水泥、建材、玻璃其他优势产能产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二)环境污染严重。京津冀的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优势过剩产能产业大都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根据工信部数据,钢铁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占工业排放的24%,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水泥、建材、玻璃行业则更加严重。京津冀是大气污染严重的区域,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月度排行和季度排行显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京津冀区域稳占6、7个,这与京津冀区域尤其是河北省钢铁、水泥、建材、玻璃行业占比大有很大关系。
(三)原材料资源长期供给形势不容乐观。京津冀的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优势过剩产能产业消耗了很多资源,从长期看,资源供给形势不容乐观。仍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84%,严重依赖进口。京津冀水泥、建材、玻璃等其他优势过剩产能产业也面临同样问题。
二、推进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产能换股份、联合走出去”。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在面对压缩过剩产能、“走出去”等问题时之所以缺乏意愿,主要是缺乏资金、人员无法安置、走出去风险大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对这些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转换思路,创新组织形式,“产能换股份、联合走出去”。具体来说,就是成立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吸纳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的中小企业组建股份公司,“联合走出去”。另一方面,以“产能换股份”的形式,将需要压缩产能的中小企业的资产按一定的比例折算成股份公司的股份,同时,也可以给予因压缩过剩产能而下岗失业的员工一定的股份。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压缩产能与“走出去”两个目标双赢、共进。
(二)模式选择。1. 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支持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到海外设厂或参与海外企业的并购重组,探索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2. 建立海外资源基地。鼓励和支持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建设资源基地,提高海外权益资源供应量比重。
(三)加强战略协同。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海外投资涉及金融、物流、港口、铁路、海运等多个环节,与以上领域的国内大型企业组建战略联盟,能形成“走出去”的合力。应该尽量吸收国内大型贸易公司、大型银行的参与,建立协作分工、互利双赢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四)有效控制风险。政府应引导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建立健全对海外投资项目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制订各种预案,努力做到“进得去、管得住、退得出”。政府各部门为优势过剩产能产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投融资等多方面的支持,有效控制海外投资的风险。
(五)采用先进技术,保护当地环境。京津冀优势过剩产能产业应将国内成熟的先进技术带到国外,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减少污染,保护当地的环境。决不能将污染向东道国转移。(作者单位为1.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2.石家庄铁道学院)
作者简介:赵国华(1972—),男,河北省石家庄人,经济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世界经济、国际商务。
陈岩(1985—),女,河北省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国际商务。
注:本文是河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我省优势产能“走出去”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课题号(16457675D)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