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知识经济的核心抽象,运用DEA模型评价了在中国每一个省或市知识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总体上各省市较高的规模效率和较低的技术效率这一现状处于上升趋势。中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从投资要素的调节来看,资本效率和信息资源效率相对较高,但劳动效率相对较低。从省、市技术效率的估计得到的最优生产函数表明当前中国经济资本的弹性最高,信息资源弹性较高,劳动力相对缺乏弹性,提高知识经济的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一、引言
知识经济背景下,物质、能源和信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投资要素的质量和数量有关,而且还与它们的相互作用、科学配置和技术水平有关,而信息资源、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等非物质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估中国以知识基础的经济效率,可以估算中国经济输入和输出的最优生产函数。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Fritz Marklu pu首先提出基于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知识型经济”观念;20世纪90年代,知识在全球生产与经济范围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0联合国研究组织再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不仅在经济社会和经济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在整个人类世界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首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自那时以来,知识经济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公认的第三大社会经济形态。这一定义强调知识和信息在知识经济中的应用,并已被广泛接受。
二、基于DEA的CCR模型
DEA方法在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时是很有效的,在本质上,根据一组输入和输出测量值,用数学DEA模型的正面有效估计,然后比较每个单元的前表面进而评价效率。DEA可以用来确定各DMU适度投资规模和调整投资规模每个DMU的方向和程度。DEA比其他多目标评价方法具有优势,在不考虑现有评价指标的维度,它可以避免带来不同维度指标的测量要素。它不需要事先确定指标和各决策单元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明确关系的相对权重,这避免了许多主观因素,增强客观性评价和简化问题。1957法瑞尔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方法测量多输入多输出DMU的效率,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效率分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反映了在给定投入情况下达到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在给定的输入价格的情况下,反映了DMU采用适当比例的所有投入使生产成本最低的能力。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乘积是总经济效率。
1978年Charnes,Cooper和罗德在基于DEA基础上提出了规模和效益不变模型,又称为CCR模型,为了简单判断DMU的效率,Charnes和Cooper介绍了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概念,用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求解模型对决策单元进行彻底判断。在规模和效益不变的效率评价中,所有决策单元都应该是假设在最优生产规模下,规模效应包含在在计量效率值中。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
(一)可变资本
资本构成如下公式所示K=b0K0+b1K1,K代表相应年份对GDP贡献的资本,是最科学的评价输入和输出。K0是资本剩余,其功能系数b0,反映在GDP的相应年有功能的资本剩余的比例,显然考虑了折旧。K1代表了相应年份的新增加资本,而这并不完全反映相对应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作出贡献,因此,引入b1来表示新增加资本的比例对GDP的作用。由于难以获得相关数据,本文用K代替了国家对相应年份资本资产的投资。
(二)信息资源变量
由于不可能直接研究和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资源总量,以此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处理信息和个人偏见的方法是不同的,几乎不可能评估其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即使为他们提供相同的信息处理设备结果也是不同的,这种状况这可能是测量的起点。信息资源数据可替代邮电业务周转量作为代表变量,包括邮电营业额,经典的存款和传播信息,信件、快递、报纸和杂志的流通,固定与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因此,以邮电通信周转率作为信息资源的代表变量是最合适的。
另外一种定量测量的方法是利用指标体系,但是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信息资源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如因使用电话信件减少,影响互联网上流通的报纸和杂志,这反映了信息资源的开发结果在一个指数上的下降,但并不意味着信息资源的减少。此外,目前还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指标体系选择方法和权重确定方法。
(三)其他变量
以GDP代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数为劳动变量,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2002年度的统计数据。
四、结论证实
在各种效益转向规模和持续输出的情况下,将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利用DEA对2002年中国经济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纯技术效率揭示了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信息在中国所有省份和城市的总体情况,在一定投资条件下反映了资本输出情况,从规模效益本质上反映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体现了各省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空间。2002年31个省市中有四个省份分别是黑龙建、上海、江苏和山东,达到同步效果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广东、新疆和河南达到了完全的技术效益,但没有达到规模效益;在中国28个省和城市规模效率高于0.92,但是新疆,海南,宁夏,青海和广东没有达到这个值,这5个省中广东处于规模效益递减,其他4省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阶段,河北、浙江、福建和河南也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减阶段。考虑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方面,除7个具有纯技术效率的省份外,还有天津、湖北、河北、安徽和湖南使用效率更高。东部地区5个,中部地区6个,西部地区1个。利用效率最差的是北京、陕西、贵州、宁夏、内蒙古、广西、重庆、山西和海南,其中除北京为大部分在西部地区。以上对效率的分析是对相对效率的分析不是理论优化,纯技术效率完全有效的地区仍应利用其潜力,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五、结论
在中国大多数省份和城市都在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因此规模递增有助于提高效率。然而在中国所有的省份和城市的纯技术效率很低,导致技术效率较低,所以重点应放在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应该关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资源消耗。中部和东部地区之间效率差别不大,但是西部地区落后很多。效率高低不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关键是要素配置和管理水平。从纯技术效率和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不大,西部地区显著落后,因此,西部地区应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效率不高,但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总的来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传统效率差异正在向东部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化,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异逐渐消失。(作者单位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谢静(198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