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华
明清五种《颍州志》中欧阳修及其家人之传记
张明华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在明清现存的五种比较完整的《颍州志》中,不仅将欧阳修作为名宦立传,以表彰其在任功绩,而且将其作为寓居先贤立传,以突出其对颍州的热爱。两方面结合起来,欧阳修在颍州的形象更加丰富和鲜明。不仅如此,欧阳修的部分家人,包括其妾卢儿、其子欧阳发等也成为《颍州志》中的传主。特别是为其妾卢儿立传,可以补史传之缺失;对颍州欧阳氏的记载,亦有利于今天研究欧阳修后人的迁徙和分布。
颍州志;欧阳修;家人;传记
在现存的明清颍州(今安徽阜阳)方志中,欧阳修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仅超越所有的名宦,而且超越所有的本土士人。为了论述方便,本文仅据以《颍州志》命名的方志作为考察对象,即刘节的《正德颍州志》、吕景蒙的《嘉靖颍州志》、李宜春的《嘉靖颍州志》、王天民的《顺治颍州志》和张钫的《康熙颍州志》五种(张鹤鸣《万历颍州志》仅存下卷,相关部分缺失,故不在考察之列),而不涉及乾隆朝以后编撰的以“颍州府”或“阜阳县”为名的各种方志。这五种《颍州志》不但全部为欧阳修立传,其中有三种还两处立传,甚至为其妾立传,为其子立传。
欧阳修任颍州知州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仅有一年半,但也做了一些有利民生的事情。在五种《颍州志》的《名宦传》或《宦业传》中,都有欧阳修的传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节《正德颍州志·名宦·宋》:
欧阳修。知颍州。公恕坦易,明不致察,宽不致纵。因灾伤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陂堰以通西湖,引西湖水以灌溉民田。建书院以教民之子弟。由是,颍人始大兴于学。[1]3—4
这里的记载很简洁,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欧阳修的从政风格,即所谓“公恕坦易,明不致察,宽不致纵”;二是欧阳修在任上所做的三件政绩,即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塞白龙沟以蓄水西湖、建书院。需要指出的是,奏免黄河夫万余人乃是苏轼知颍州时所为之事,与欧阳修无涉。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元祐六年(1091)”条载:“是年,颍州灾伤,先生奏乞罢黄河夫万人,开本州沟渎。从之。”[2]2 747
比较而言,吕景蒙《嘉靖颍州志·名宦传·宋》的篇幅要长得多: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尝因灾伤,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塞白龙沟,注水西湖,灌溉腴田,以为民利。仍建书院,教民子弟,由是颍人咸知向学。嘉祐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累迁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行尚书左丞、参知政事、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治平四年(1067)罢,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改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熙宁元年(1068)转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是岁,筑第于颍。三年(1070)改知蔡州,四年(1071)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归卒于颍。谥文忠。元丰三年(1080)赠太尉,八年(1085)赠太师,追封康国公。绍圣三年(1096),追封兖国公。崇宁三年(1104),追封秦国公。政和二年(1112),追封楚国公。[3]967—968
关于欧阳修在颍州的政绩,大约主要只有这样几件,所以吕景蒙基本上抄录了《正德颍州志》中的记载,当然也承袭了其中的错误。吕景蒙的主要改变是认真排列了欧阳修此后的仕履,甚至包括身后多次受到追封,这样其人的形象就更加完整了。
李宜春在《嘉靖颍州志·宦业·宋》中的记载又略有不同: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祐元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制诰徙知颍州。尝因灾伤,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塞白龙沟,注水西湖,灌溉腴田,以为民利。仍建书院,教民子弟,由是颍人咸知向学。因爱其风土淳厚,将卜家焉。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治平四年罢,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熙宁元年转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是岁,筑第于颍。三年改知蔡州,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归,卒于颍。谥文忠,累封楚国公。其详载在《宋史》。[4]70
李宜春大体借鉴了吕景蒙的做法,不仅叙述了欧阳修的政绩,勾勒出其人其后的大致经历,但文字更加简略。由于李宜春未将欧阳修放在《流寓传》中,所以他将其人热爱颍州、筑第颍州的内容都放在一起了。
王天民也没有将欧阳修放入其所撰的《侨寓传》中,他大致抄录了李宜春的记载,而文字更加精炼。《顺治颍州志·宦业传·宋》: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祐元年知颍州。尝因灾伤,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筑塞白龙沟,注水西湖,灌溉腴田,为民利。仍建书院,教民子弟,由是颍人咸知向学。累迁参知政事、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熙宁元年转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是岁,筑第于颍。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归卒于颍。谥文忠。[5]280
张钫则综合了以上四书的内容,尤其难得的是他发现了关于欧阳修奏免黄河夫万余人的错误,于是毅然将其删除。《康熙颍州志·名宦·宋》: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祐元年知颍州。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尝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又建书院,俾颍人咸知向学。累迁参知政事。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阶特进,勋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明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6]卷十二9
从以上五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欧阳修在颍州知州任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他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溉田地,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使得颍州西湖成为一方名胜;另一方面,他建书院教民子弟,提高了当地士人的文化水平。也许正因为欧阳修的政绩并不算突出,所以有的名宦传兼及其为官之道,或进而关注其人后来所享的荣宠。
相对于名宦传,流寓传中的传记更能体现出欧阳修对颍州的深厚感情。欧阳修在颍州任职时间虽不长,却深深热爱这一方土地,当时已与梅尧臣约定买田卜居。离开颍州后,欧阳修不停地思念颍州,创作了《思颍诗》和《续思颍诗》两组诗歌。致仕后,欧阳修终于如愿以偿地定居颍州,在这里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正因为如此,一代一代的颍州人对欧阳修表现出无限的崇敬和向往。《正德颍州志·流寓》:
欧阳修。庐陵人。宋仁宗朝出守颍州,爱其风土淳厚,因卜家焉。治颍甫再越寒暑,移留守南京。又明年,皇祐壬辰(1052)三月壬戌,丁母夫人忧,归颍守丧。五年癸巳(1053)护母丧,归葬吉水之泷冈。是冬,复至颍。盖公生于绵,长于随,虽世家于吉,而未尝一日居之。及登仕版,以官为家。而公故居吉水泷冈,又僻在深山瘴疠中,故凡坟墓,托之宗族。暨主守之人以其居址为西阳宫,召道士住持,置祠堂其中,岁时道士奉祠,今为四百年。公之子孙,流落不可知。族属之在吉者尚繁,而泷冈之派,亦未有闻。西阳宫尚在,而道士之奉祠犹自若也。颍州国初犹有欧阳氏,土人传为公后人螟子,以武功授百户,今调陕西西安卫云。[1]6
在这段记载中,刘节考察了欧阳修与颍州的密切关系。他不仅在出任颍州知州时就已经爱上了这里,后来为母守丧也是在颍州,甚至在归葬母亲后又回到颍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撰者刘节是江西吉水人,欧阳修的乡人,所以方便考察欧阳修永丰故居的坟墓、宗族。与此同时,他还对居住在颍州的欧阳修后人也进行了考察。
再看吕景蒙《嘉靖颍州志·侨寓传·宋》:
欧阳修。字永叔。皇祐元年以上骑都尉、开国伯、知制诰自扬州移知颍州,二月丙子至郡,爱其风土有西湖之胜,将卜居焉,乃建书院于湖南。熙宁辛亥致政归颍,作六一堂于书院之旁。明年壬子,赵康靖自南京单骑访公于颍,时吕正献守郡,于书院旁又建会老堂,距今四百余年,故迹虽芜,人咸仰公之德不衰。又传曰:公自仁宗朝出知颍州,爱其风土淳厚,因卜家焉。治颍甫再越寒暑,移留守南京。又明年,皇祐壬辰三月壬戌,丁母夫人忧,归颍守丧。五年癸巳护母丧,归葬吉水之泷冈。是冬,复至颍。盖公生于绵,长于随,虽世家于吉,而未尝一日居之。及登仕版,以官为家。而公故居泷冈坟墓,托宗族暨主守之人,又以其居址为西阳宫,召道士住持,置祠堂其中,岁时道士奉祠,今四百余年。公族属之在吉者尚繁,而泷冈之派,亦未有闻。西阳宫尚在,而道士之奉祠犹自若也。颍州国初犹有欧阳氏,土人传为公后人螟子,以武功授百户,今调陜西西安卫云。[2]1 088—1 090
吕景蒙不仅抄录了刘节的全部内容,而且在中间还加入了欧阳修建书院、六一堂和会老堂的相关部分,所以更能体现出他与颍州的密切关系。顺便指出的是,据肖汉泽《会老堂是六一堂西堂》一文考辨,会老堂并非专门的建筑,乃是改六一堂西堂而命名[7]83—89。
最后来看《康熙颍州志·流寓·宋》:
欧阳修。于仁宗皇祐元年自扬州移知颍州,二月至郡,乐其风土,将卜居焉。二年七月,改知应天,约梅圣俞买田于颍。四年,丁太夫人忧,归颍州。至和元年服除赴阙。英宗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出守亳州,陛辞乞便道过颍,许之。熙宁元年,筑第于颍。四年六月致政。五年闰七月薨。[6]卷十三2—3
与《正德颍州志》《康熙颍州志》相比,张钫的记载最为简洁,也最为集中,仅涉及一个问题,即欧阳修与颍州的关系问题。
这三种传记的详略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总体上都突出了欧阳修对颍州的热爱之情。文中对欧阳修在故乡永丰和颍州两支后人的考察,为他处文献所不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除了欧阳修本人,他的部分家人也为《颍州志》编者所关注,从而在流寓传或侨寓传中撰写了一些相关的传记。其一是关于欧阳修妾卢儿的记载。《正德颍州志·烈女》:
卢儿。欧阳公妾。口中素有芙蕖自然香,公厚之。公薨,美而艾,无出,哭泣流血死。乃殉公葬。[1]15
虽然目前尚不知道刘节的文献来源,但他编撰《正德颍州志》时宋人和元人所编撰的《颍州志》尚存,至少是部分存在,这也就是《正德颍州志》中曾经提到的《古志》和《元志》。由此推断,关于卢儿的记载当有依据。此后李宜春《嘉靖颍州志·人物·贞节》亦载其人:
卢儿。欧阳文忠公妾也。公死,卢儿哭之恸,泪血以死,乃殉公葬焉。[4]69
这个记载显然抄自《正德颍州志》,而文字更加平实。此后的《顺治颍州志·贞烈传·宋》又直接抄自李宜春《嘉靖颍州志》:
卢儿。欧阳文忠公妾也。公卒,卢儿哭之恸,泪血以死。乃殉葬焉。[5]390
与李宜春《嘉靖颍州志》相比,《顺治颍州志》仅仅改了一个字,删去一个字,其余文字全同。而《康熙颍州志·列女·宋》干脆全文照抄《顺治颍州志》,一字不易:
卢儿。欧阳文忠公妾也。公卒,卢儿哭之恸,泪血以死。乃殉葬焉。[6]卷十五1
卢儿之事,对研究欧阳修致仕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可是除了《颍州志》外不见它处有任何记载,因此弥足珍贵。
其二是关于欧阳修四子的传记。李宜春《嘉靖颍州志·人物·流寓》已有欧阳发和欧阳棐二人的传记:
欧阳发。字伯和,修长子。少师事安定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不治科举文字,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以父恩,补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卒,苏轼哭之,以谓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流也。[4]70
欧阳棐。字叔弼,修中子。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赋否?”因书以遗之。用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科,调陈州判官,以亲老不仕。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除,始为审官主簿,累迁职方员外郎、知襄州。忤执政曾布,徙潞州,旋又罢去。元符末,以直秘阁知蔡州。未几,坐元祐党籍废。[4]70
前者直接抄自《宋史·欧阳修传》附传,后者前面大部分亦直接抄自《宋史·欧阳修传》附传的前部分,后面小部分乃概括该附传后面的意思而成,要之出处都在《宋史·欧阳修传》之中。
王天民的《顺治颍州志·侨寓传·宋》增加了欧阳辩的传记:
欧阳发。字伯和。
欧阳棐。字叔弼。
欧阳辩。字季默。庐陵人。父永叔皇祐元年以上骑都尉、开国伯、知制诰自扬州移知颍州,二月丙子至郡,爱其风土有西湖之胜,将卜居焉,乃建书院于湖南。熙宁辛亥致政归颍,作六一堂于书院之旁。卒于颍。长子欧阳发,字伯和,少师事安定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不治科举文字,独探古立议论,自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以父恩,补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卒,苏轼哭之,谓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流也。中子欧阳棐。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赋否?”因书以遗之。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卯调陈州判官,以亲老不仕。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除,始为审官主簿,累迁职方员外郎,后坐元祐党废。兄弟俱家于颍。小子辩。字季默。惟叔弼、季默兄弟屡见于子瞻在颍唱和之诗,云:“风流犹有二欧存。”又云:“坐念两欧阳。”《泛颍水》云:“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国初,有欧阳氏尚居西湖上。[8]卷十五3—4
文中关于欧阳发、欧阳棐的传记全部抄自李宜春《嘉靖颍州志》,但后面增加了“兄弟俱家于颍”一句,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二人的流寓身份。不仅如此,撰者还借助于苏轼的诗歌,从而考证出欧阳辩的流寓身份。最后,撰者指出:“国初,有欧阳氏尚居西湖上。”这从一个侧面来说也是欧阳修诸子寓居颍州的一个注脚。
张钫的《康熙颍州志·流寓·宋》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次子欧阳奕,考察到其诸孙的情况,而且在最后还指出康熙朝颍州西湖尚有欧阳氏居住以及李振裕(亦是欧阳修的乡人)曾“给有奉祠生”的事实:
子发。字伯和,少师事安定胡瑗,得古乐钟律之说,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议论,自书契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以父恩,补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卒年四十六,苏轼哭之,谓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流也。
次奕。字仲□。官光禄寺丞。
次棐。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词。年十三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赋否?”因书以遗之。用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科,调陈州判官,以亲老不仕。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阕,为审官主簿,累迁职方员外郎、知襄州。得罪曾布,徙知路[潞]州,旋罢去。元符末还朝,历吏部右司二郎中,以直秘阁知蔡州。奉诏除覆折之令,忤转运使。未几,坐党籍废。
次辩。字季默,承议郎。与兄俱家于颍,而叔弼、季默屡见苏端明唱和诗。
至今欧阳氏尚居西湖上。吉水李大宗伯振裕视学江南日,给有奉祠生。[6]卷十三2—4
其中关于欧阳发、欧阳棐、欧阳辩的记载均不出《顺治颍州志》的范围。其所补欧阳奕的部分不见于《宋史》,但亦有确凿的文献出处。吴充《欧阳公行状》:“男八人……次奕,光禄寺丞……”[9]2 705苏辙《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子男八人……奕,故光禄寺丞,监陈州粮料院……”[10]419吴充径称其“光禄寺丞”,可见在欧阳修去世时,欧阳奕尚健在;苏辙则在“光禄寺丞”前加一“故”字,可见在母亲薛氏去世前,欧阳奕已经亡故。欧阳修致仕后,薛氏随之定居颍州;欧阳修去世后,薛氏一直生活在颍州,最后也终老于此。而欧阳奕生前的最后一个职务是“监陈州粮料院”,陈州距离颍州亦甚近。据此推断,欧阳奕寓居颍州至少短时间在颍州侍奉父母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尽管张钫没有说明理由,但他将欧阳奕列在流寓传中也不算没有根据。在四子之后,张钫又依据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列出欧阳修六孙之名及其官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钫在最后不仅指出“至今欧阳氏尚居西湖上”,而且特意提到“吉水李大宗伯振裕视学江南日,给有奉祠生”。 李伯振之所以“给有奉祠生”固然是出于对欧阳修的敬仰,但其中多少也有他作为欧阳修乡人的一种乡邦情怀。
《颍州志》的撰者如此孜孜不倦地寻求其家人的相关文献并分别为其立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欧阳修的重视和仰慕。如果不是因为欧阳修的关系,这些人恐怕很难受到后人的关注。
从以上考察的五种《颍州志》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欧阳修不仅作为曾在颍州为官的名宦被关注,而且作为寓居颍州的先贤更为州人所敬仰。不仅如此,就连其妾、其子也被分别立传,这尤能反映出对欧阳修的热爱。特别是其中关于卢儿、关于颍州欧阳氏的记载,因不见于他处记载,对于研究欧阳修致仕后的生活和其后人的迁徙、分布,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1]刘节.正德颍州志:卷四[M].明正德刻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
[2]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M]//宋人年谱丛刊:第4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3]吕景蒙.嘉靖颍州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5册影印.嘉靖刻本.
[4]李宜春.嘉靖颍州志[M]//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00册影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5]王天民.顺治颍州志[M]//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4册影印.顺治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6]张钫.康熙颍州志:卷十二[M].康熙五十一年(1716年)刻本.
[7]肖汉泽.颍湄漫录[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8]王天民.顺治颍州志卷十五[M].顺治刻本,国家图书馆所藏残本.
[9]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6册[M].李逸安,点校.《附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苏辙.苏辙集:第2册[M].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Ouyang Xiu and His Family Members’ Five Biographies in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 Ming-hu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In five of the existing well-kept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uyang Xiu was recorded as a famous official for his achievements, and as a resident scholar for his love for Yingzhou. For these two reasons, Ouyang Xiu’s image in Yingzhou is vivid and bright. Furthermore, some of Ouyang Xiu’s family members, including his concubine Luer and his son Ouyang Fa, are also figures in. The biography of Luer can compensat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records of the Ouyangs also benefit the studies of Ouyang Xiu’s descendents’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 Ouyang Xiu; family members; biography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6.01
G270
A
1004-4310(2017)06-0001-05
2017-09-12
张明华,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