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方法

2017-12-28 20:15王少龙
南北桥 2017年23期

王少龙

【摘 要】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寓教于美、寓教于乐,通过教材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形象和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通过美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素质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3.184

教育是艺术,是一种美的教育。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文字、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愉悦,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何開展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通过教材中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分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形象半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审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进行了形象剖析,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反映了人物的行为策、道德美、思想美。在教学中我抓住“形”来培养学生美育观点,通过肖像、神态、动作等分析,让学生感知作品中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老班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小学语文课本中感人的形象比比皆是。如小英雄雨来,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英雄王二小,这些鲜明的形象感染了无数小学生,尽管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远离了我们,但那些英雄爱国的品质依然是学生要学习的,这些形象的学习同样会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其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材料,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继光》《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等课文,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词,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通过范读激情、配乐激趣、情景动情、角色悟情等形式,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语言美。在课外,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相声,写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和美感。

三、启发思维,体会意境美

作品的意境美在于事、景、情、理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不可强行灌输。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弄清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想一想:大年夜富人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子弟此时此刻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到社会实在是贫富不均,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演几个剧,加几幅画或一些音乐手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境界。教师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学生则如坐春风,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这才是审美教育的内在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晓楠.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回归[D].天津师范大学,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