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钦飏
摘要:在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的情况下,贫困生的现象已经逐渐普及,同时我们对于他们的关注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对于心理方面的关注几乎是没有的。文章重点阐述了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表现,同时指出了贫困生所需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通过调查后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接受助学金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卑、同时觉得不公平的情绪存在。可见除了金钱,他们更需要心理的帮助和辅导。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助学金;心理隐患;疏导对策
一、 前言
助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由国家、省、市级单位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经济援助,缓解了高校贫困生巨大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名额的分配以及评定,还有后期的公示制度等等,都是有比较大的争议和不足之处的,所以在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贫困生的心理疾病和问题。
二、 贫困生的心理隐患及其成因
1. 助学金评选制度比较单一,部分贫困生不愿说出实情。高校的贫困学生的认定通常在班级的生活状况、班级的同窗选举,最后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最终确定。但是,在这个方式进行的过程中,贫困的学生大半是农村和偏远的地方,他们离开故乡,到异乡学习,性情敏感,经常有自卑感和不信任的感情,只愿意简单地和同学以及亲朋好友来分享自己的内心故事,却不会将自己的一些家庭情况所带给他们的痛楚进行摆明,除此之外,在班级会上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会展现出一些自卑等情绪。所以奖学金对于他们非常的重要,但是他们内心深处“自尊心”更重要,所以有部分学生宁可选择不要助学金,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说出自己的情况。
2. 公示制度存在弊端,部分贫困生产生畏惧心理。目前在高校中,奖学金的认定方式往往是采用“三级公示”的。①班级公示;②学院公示栏公示;③学校网站公示。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他们其实是不愿意去面对此类公示的,甚至是选择逃避此类公示问题。特别是在一所大学里,有很多人见面的机会。许多贫困学生受到他们的面孔和自尊的影响。他们担心这种宣传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害怕他们的同学和朋友知道他们是贫穷的学生,疏远他们,甚至歧视他们,所以他们宁愿遭受一点点的痛苦,不希望他们的名字出现在学院的公告板。
3. 申请条件比较宽裕,部分非贫困生也可能获得国家助学金。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贫困生申请的标准不是特别规范,同时门槛也比较低,向农村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申请财政援助,可以得到证明贫困的证据,也可以申请国家援助。大多数大学基本上是可以免除学费的,一些贫困地区,他们认为贫困学生的基本信息是财富,所以不要把获得的机会浪费,于是找到当地村委会或社区开出贫困证明(村、社区对此的审核是比较宽松的)。在他们看来,国家助学金是教育的一种资源,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补贴,归根到底就是将好處让给他人。这种免费的资源不要白不要。这种思维方式滋长了他们不劳而获的心态,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副作用。
4. 助学金分配名额有失弹性,使评定结果有失公平。助学金在高校中的名额一般是按照层级来进行合理化分配的,就是一所高校有固定的名额,分配到每个学院、每个班级和每个年级的名额和指标也是固定的。但往往不同的班级,贫困生的贫困程度是不一样的。有可能甲班的贫困程度高,乙班的贫困程度低,可是这两个班所拿到的贫困生的名额却是完全一样的。这就会造成一种现象,甲班中的一些贫困生甚至没有拿到助学金,但是乙班中的一些不是贫困生的学生,反倒拿到了助学金。不仅仅如此,在实际评定的过程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往往会得到老师的偏爱。所以,原先只应该依照贫困程度划分的助学金,反倒加入了奖学金评选的因素,对于那些成绩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而言,这非常不公平。
三、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疏导对策
1. 开“明确助学金的意义”主题班会
国家对于学生的学习补助是一种教育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使用来帮助困难学生进行学习,虽然目前奖学金的金额不多,但是对于很多贫困大学生来讲还是非常的重要的,可以减轻他们很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所以需要在班级之中也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说明,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社会上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爱护。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而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2. 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与贫困生交流
大多数情况下,贫困生最愿意交流的对象是教师。同时教师也需要主动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帮助他们信任老师,更好的说出内心的苦恼和困惑,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问题。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不单单有利于他们的生活,对于他们今后的大学生涯,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四、 结束语
在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发展的情况下,贫困生的现象已经逐渐普及,同时我们对于他们的关注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对于心理方面的关注几乎是没有的。助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由国家、省、市级单位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提供,对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带来了巨大的缓解,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名额的分配以及评定,还有后期的公示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目前需要重点关注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陈怡.浅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应对[J].机械职业教育,2016(2):59-61.
[2]潘丹.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探讨[J].才智,2014(6):82.
[3]冯峰.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5(7):250-251.
[4]张雪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14-116.
[5]龚玲.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5):101-103.
[6]王丹.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探讨[J].才智,201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