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丽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转变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具有健全个性的现代人,要把教改的着力点置于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
兴趣 认识 理解 培养
一、建立预习习惯
1.预习中产生的困惑
俗话说,做任何事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准备称之为是“预习”,特别是要对预习活动引起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学习中,预习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而且又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长时间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预习活动引起高度的重视。而在学习当中,真正做到主动预习的学生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而有的学生则是预习不够全面。因学生的预习工作没能落实到位,语文学习质量与效率也就很难被提高。
2.培养预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培养从识别生字、解释词语、文章中精彩语句与段落赏析、有感情朗读、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看书上的问题,能不能看懂,通过提前阅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发现?记在书上,这些作为性规定,必须完成。刚开始小学生不会提问题,所以要做硬性规定,时间长了,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主动的去看课文进行思考,到了高一点年级,学生基本自然会提问心理意识。低学级时,有的学生提的问题都较为天真,有时也与教学内容无关,但教师都需要耐心、细致地回答。教师要及时表扬问题提得比较好的同学,并教给提问的方法。小孩子都是喜欢得到表扬的,表扬自然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动机,有了例子就会模仿,就会有自己的想法,长期坚持,预习质疑的能力就会发展。
3.调动预习思考的作用
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间接的概括和认识。它是一种高级的神经生理活动,也是和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效的思考能对事物的量和形等思维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进而达到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习生字、积累字词、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陶冶语文学习真谛,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与学习素养。
二、合理化教学
1.积极调整教師与学生心理情绪
课堂上教师要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更要及时调整学生的课堂情绪。教师课前遇到不顺心之事,如把这种情绪带进课堂,教师往往会把不守纪的学生作为发泄对象,当代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但他们毕竟还幼稚,情绪容易波动,如考试中某些学生成绩不理想,他们再听课也随之缺乏激情,课堂上教师也就缺少了学生的配合。若我们积极调整方案,大大夸奖和表扬一些优秀学生和练习中的创造性答案,抹去笼罩在课堂上的压抑气氛和同学们心头的阴影,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乐观的情绪,把学生引入到一种自信而愉悦兴奋的心境之中,再结合本课目标,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竞相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因此必须掌握好教师自我心态,平和的心态教书育人。
2.合理优化教学过程
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因个性的差异性,所得到的不同答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来做好教学的设计,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设计能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但它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的固定不变的程序。也就是说课程既包括静态的计划安排,更包括动态实施的过程。静态的计划与安排是教学的准备阶段,课称之为课前“预设”,动态实施的过程则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特征。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共熔体。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给学生一个精彩的学习平台和氛围,才能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寻求规律发挥到最大化。如,对话教学是新课改理念下,备受推崇一种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够有效运用对话教学的原则,体现了其教学艺术的水平,它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3.运用“望”,发现与兴趣培养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真心期待,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课堂上,让我们合理地运用“望”的技巧,让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中得到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其次学生更要望教师、望黑板、望教具、看课本,利用视觉来获取知识,通过“望”发现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只有望懂了,或者望到了困难,才能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或努力探求。要很好地引导学生“望”,教师必须驾驭教材,把握住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还要能运用教具、多媒体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有了兴趣,他们主体参与的活动就会大大增强,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教师积极组织学生领会知识,引导他们认识、理解、掌握,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李茂林.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6(8)
【2】王曙明.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福建师范大学,2004(05)
【3】李义梅.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优化师生互动教学【J】.课外语文,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