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琼
第一眼就被“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的开头所惊艳,随后逐渐着迷于范雨素独特的人生经历,读完后不由得想要再读上一遍,相信这是大部分人阅读《我是范雨素》的感受。
很久没有在微信上遇到这样充满生命质感、不矫揉造作的文字。文章的作者叫范雨素,一个大城市中的农民工,两个女儿的妈妈。
范雨素“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到北京一家饭馆做服务员,但觉得自己“很笨”,“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范雨素的经历像极了我们身边的爸爸妈妈,或者在外漂泊的某一位叔叔阿姨,他们居住在大城市300元的“单间”,同样凭苦力辛劳挣钱。
不同的是,范雨素挺有想法,“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满足精神欲望的方式就是阅读和写作。因此,她向我们展示了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周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范雨素的文字更可贵的地方在于看不到哀怨色彩,生活痛感或许在她的遭遇中有所体现,但在《我是范雨素》中没有一丁点抱怨。她就是以节制的笔触观察着周边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想法,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涌动着生命自由奔放的活力。
我们应当感谢范雨素,她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她以及周围人独特的富有活力的人生经历。以范雨素为代表的进城务工群体在大部分人心中或许只是以“底层”笼统概之,被经济窘迫和地位弱势轻率定义,所忽略的是他们同样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鲜活的内心波动。
范雨素描绘的就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小人物”,这是一种真挚的真实。最打动人心的,始终是真实。与其说我们被范雨素的文字所打动,不如说是在感慨她笔下的鲜活的人生形态。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动辄抱怨生活的无意义,讲述“说走就走”的奢侈和艰难,陷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灼。在范雨素所展现的生活图景面前,这种抱怨成为一种煞有介事的矫情。生活的问题客观存在,但这种问题不能够成为忽略生命的惊奇、舍弃人生趣味的理由。
事实上,我们的诸多焦灼是一种画地为牢的顾影自怜,未曾真正与大地有所勾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多彩、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从而组构出社会整体的参差多态,构成人类社会奇妙的本源。
史铁生说,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下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让人具备打捞书本、网络之外的鲜活形态的眼光。每个人,每个家,都有自己的故事。
范雨素说“我不是写文章的人,我靠做苦力谋生”,但文学让她借以安身立命,具备时时刻刻审视自己灵魂的能力,以此写出如此真挚的文字。
《我是范雨素》没有文字的炫技,但它展现的文学社会价值,以及承载的真实、健康的生命态度,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引发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哀怨故事么?这是一个另类的励志故事么?都不是。
“我也没写过多少东西,没有感情我写不出来”,这是一名北漂育儿嫂自由而鲜活的生活经历,当我们以平视而非俯视的眼光去观照她或她们时,会发现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