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视而不见”不是“看不见”
“视而不见”语出《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视”是看,“见”是看到。虽然睁着眼睛看了,却什么也没看进去。后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对看到的事物漠不关心、毫不重视。例如唐·韩愈《明水赋》:“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挹之则盈,方同功于造化。”老舍《新文艺工作者对戏曲改进的一些意见》:“大家也并没有去深究此中的原因,只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一任旧戏曲自生自灭,随它去吧。”
确实有那么个东西存在,也确实是看见了,但是没有引起注意,如同没看见一样,只有这种情况才能说“视而不见”;对于不存在或并未看见的东西是不能说“视而不见”的。比如:“我们时常留心书店里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预告,却视而不见这方面书籍的出版。”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只看到新书预告,却迟迟看不到新书出版。既然书还没有出版,读者根本看不到,怎么能说“视而不见”呢?显然作者是把“视而不见”误解为“看不见”了。这句话改起来倒很简单,只要把“视而”二字删掉,句子就通顺了。
“绝无仅有”并非绝对没有
“绝无仅有”这个成语出自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意思是即使不是绝无,也是仅有。后用“绝无仅有”形容极其少有。例如宋·文天祥《吉州右院狱空记》:“上有所好,下从而逢之,是未可知。夫以百余年两见之事,可谓稀阔,而其可疑又如此,然则虽谓之绝无仅有可也。”邓贤《中国知青梦》:“在凌衛民一声号令下,全线停工停产,揭开云南知青为争取返城权利而进行的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日大罢工的序幕。”
从以上书证可以看出,“绝无仅有”不是绝对没有。它强调的是有,但是极少。“百余年两见”确实很少,但还是见了;“百日大罢工”解放后极少发生,但还是发生了。使用“绝无仅有”的人往往只看见“绝无”,却丢掉了“仅有”。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得到过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按,指各类辞书)指教的,绝无仅有。”当代的知识分子,连字典都没有查过,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只能说绝对没有,不能说“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