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鑫
(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 221011)
刍议高三二轮复习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郭世鑫
(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 221011)
在高三二轮复习中通过研究高考题弄清核心素养指向,通过精心编制三类习题逐步帮助学生提炼概括化学核心素养.
复习;核心素养;化学
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即将开始,而其改革要凸显的 “学科的核心素养”已悄然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软着陆,一线教师特别是身处最前线的高三教师研究如何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于高三二轮复习中,已然成为责无旁贷且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化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及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五个大方面,应该说这些素养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们是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载体,经过“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等若干个练习和思考的反复循环过程,而且每一个循环相对于上一个循环都要进到一个更高级的理解,成螺旋式上升,慢慢这些核心素养就会提炼出来,若干年之后所学的化学知识几乎都已淡忘,但化学素养将会作为最后剩余的东西伴随学生一生,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卷保持一贯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试题情境真实生动,如何能够运用平时所学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必然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素养,这是化学学习的较高层次,如何帮助同学们达到这一水平,这是每一个高三化学教师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日常的教学对素养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大阶段,那么在逼近高考的二轮复习则是素养提炼概括的黄金小阶段.
如何去用好这个黄金小阶段?
首先要弄清楚高考卷(江苏省)每道试题考查的素养指向.
总结这几年江苏卷,有如下一般的规律(以2016年的高考题为例说明):
第1题主要考查化学与环境、社会、技术的关系,核心素养指向社会责任;第2、3、4、5、7、11、21A题分别考查化学用语、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元素周期律、离子方程式、化学反应原理、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核心素养指向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第6、13、19、21B题分别考查实验装置与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化学实验综合、实验化学,核心素养指向实验探究;第9、10、12、14、16、17、18题分别考查物质转化、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离子共存、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元素化合物的转化、有机化学基础综合、化学计算综合,核心素养指向变化观念;第13、14、15、16、17、18、20题分别考查实验方案设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元素化合物的转化、化学计算综合、综合探究,核心素养指向证据推理.弄清楚这些题目对应的核心素养,那么这二轮复习过程中要有意把其题目背后隐藏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并不断强化.
其次要精心编制三类习题,以经典题目为载体在做题过程中,提炼、抽象出核心素养,再在做题中强化它.
第一类:以复习归纳知识点为目的经典小题组.
高三化学课时较少而知识点的量却较大,知识归纳与习题训练在短短一节课内高效完成是较为困难的,二轮对知识点的复习决不能再停留于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也不能止于简单一问一答模式,这样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导致课堂是低效的,而要通过设置一些短小的,知识点指向明确的,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组,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把知识点的复习与习题训练巩固合二为一,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系统归纳.
第二类:过程启发性问题.
设置过程性启发问题,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兴趣、思维量和思维深度.问题设置的梯度,以及设问的顺序则关乎能否发挥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在能动思维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探讨、解疑、释惑,从而不断提炼核心素养.
第三类:综合性模拟题.
参照近年的江苏省及其他省份的高考真题及模拟题,在课堂的后期要编制一个能够凸显本节课核心素养的综合题,注意综合题设置情境的真实性和应用性,要充分考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1
下面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上提供的一道题“补充完整物质制备Fe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的复习为例说明.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 出发,先制备绿矾,再合成柠檬酸亚铁.请结合图1的绿矾溶解度曲线,补充完整由硫铁矿烧渣制备Fe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可选用的试剂:铁粉、稀硫酸和NaOH溶液):向一定量烧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得到FeSO4溶液, ,得到FeSO4·7H2O 晶体.
表1
首先弄清楚本题的核心素养指向“实验探究”.
在进入正式探究之前,首先弄清楚该题对铁和铝及其化合物性质考查较多,因此设置一组诊断练习复习铝和铁的相关知识.
问题一、按要求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1.由硫酸铁制备硫酸亚铁
2.硫酸铝和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向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双氧水
4.向硫酸镁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
通过以上问题组的练习基本可以解决本题所需的知识归纳
问题二、结合表1和图1,完成下列问题:(可选用的试剂:铁粉、稀硫酸和NaOH溶液)
(一)1.确认原料、产物及杂质
2.完善下列流程
思路一:
思路二:
(二)补充完整由硫铁矿烧渣制备Fe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向一定量烧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得到FeSO4溶液, ,得到FeSO4·7H2O晶体.
以上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学生慢慢地就能体会出做这种实验探究题的要点,可以用图2来呈现:
图2
再通过编制一些经典的习题进行巩固.
问题三(2016年江苏高考题改编)、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SO4和少量Fe、Al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MgCO3·3H2O.实验过程如图3所示:
对氧化后的溶液进行萃取和分液,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1)为使Fe3+尽可能多地从水相转移至有机相,采取的操作:向装有水溶液的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萃取剂,____、静置、分液,并重复多次.
(2)请补充完整由萃取后得到的水溶液制备MgCO3·3H2O的实验方案:边搅拌边向溶液中滴加氨水,____,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在50℃下干燥,得到MgCO3·3H2O.
综上三类习题可以看出,第一类习题是根基,靠日常积累而得,没有这些知识铺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日常教学抓基础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二类习题设置是关键,问题的梯度设置需要教师在对学情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精心构思而来,要通过它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认真思考,经过与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的点拨,方可达到对核心素养提炼概括的目的;第三类习题不可能只是一道题,因为把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的本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做题有了一些认识,又通过做题又多了一些感悟,需要多次循环往复,每一个循环相对于上一个循环都将达到一个更高级的水平,在二轮复习结束的时候螺旋上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试题分析编写组.2016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G632
A
1008-0333(2017)33-0089-02
2017-07-01
郭世鑫(1983.10-), 男 , 江苏睢宁人, 中小学一级教师, 本科,从事高中化学教学.
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