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宝庆竹刻的承传与创新

2017-12-28 03:05聂世忠
世界竹藤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竹刻邵阳雕刻

聂世忠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 422000)

论宝庆竹刻的承传与创新

聂世忠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 422000)

宝庆竹刻在我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源流,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宝庆竹刻在技法上不断创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向多元化发展,成为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艺术品;在题材与形式上融入现代元素,走进现代生活,并形成多种门派风格。然而,宝庆竹刻的持续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体现在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竹刻作坊间学术交流、建立宝庆竹刻创意产业链等建议。

宝庆竹刻;承传;创新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竹刻已形成嘉定派、金陵派、宝庆派等不同地域、手法和风格特征。宝庆竹艺涵盖雕刻、绘画、版画、书法、文学、器型制作以及竹材供应等各领域,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邵阳聚集了一批宝庆竹刻承传人,他们口传心授竹艺技法,创作了丰富的邵阳竹艺视觉符号,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宝庆竹刻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此,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当前,一批宝庆竹刻承传人正在丰富创新邵阳竹艺语言符号,突破瓶颈,寻求发展。

1 宝庆竹刻的历史源流

邵阳又称宝庆,南宋宝庆元年 (1225年)理宗赵昀用年号命名他曾领防御使的封地——邵阳,并升邵州为宝庆府,邵阳地处湘西南,属丘陵地带,盛产楠竹。《宝庆府志》[1]记载: “闻万历间云山有好事者,就竹势之态,饰人物、山水、花鸟于上,或琢饰玲珑小器,供于茶肆或文房。”朱元璋的第18子朱楩于1425年4月北迁至宝庆府武冈州,朱楩与一起被贬的文人官员寄情于物,附庸风雅,嗜古玩,宝庆竹刻在此时顺应而生。 《宝庆府志·艺文志》记载:明崇祯年间,进士潘应斗记录叔父潘一龙 (1563—1645)与宝庆竹刻技艺汇篡 《大来堂制艺》刻版刊印,潘一龙竹刻流传下来的有竹青雕笔筒 《听松观泉图》,与同时期的王嗣乾属邵阳竹艺早期代表。

邵阳是竹簧雕刻的发明地,不少竹艺研究者都有研究认可,如王世襄、史树青、吕舜祥、谭志成、叶义、胡彬彬等专家都有研究。“贴黄始创于湖南邵阳地方,嘉定是向湖南仿制的。”[2]“施加雕刻的贴黄,是竹刻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实物来看,乾隆时期的制品为数不少……湖南邵阳成了重要产地”[3]。 《宝庆府志·乡土物产》记载,“康熙十二年 (1673年)近日有竹制为反面,制为方形,以售竹器名者”,说明清康熙邵阳已有竹簧之技艺。传说王尚智发明竹簧雕刻,竹簧工艺的发明是中国竹艺的巨大变革,扩大了竹艺题材与竹艺大件化、批量化生产。清末邵阳竹艺著名的作坊如“文雅堂”、 “爱此君斋”、 “君雅堂”、 “君子邻”等,王修龄、王树笺、王坚吾、王明生、朱莲舫、朱宝成等是这些作坊的竹艺名家。明清时期,宝庆竹刻被宝庆府衙圈定为进贡朝庭的贡品,如故宫藏竹簧雕刻 《天地同春寿字盒》为李新鳞兄弟为慈禧太后作,《芭蕉山石贴簧盒》为惜阴轩主李昌元所做,竹艺贡品中保存下来的还有食箧和书箧等。

从民国到20世纪70年代,宝庆竹刻成果辉煌。例如:在1915年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宝庆朱莲舫的高浮雕作品 《双龙腾云献珠图》获金奖;1943年在中国首届工程展览会上,朱宝成、朱宣武父子精心雕刻的 《红楼梦》获得一等奖;1959年曾剑潭的圆竹贴簧镂空雕作品 《富贵牡丹、双凤朝阳》获全国工艺美术一等奖,巨幅翻簧雕刻作品《韶山银河》获全国第四届工艺美展一等奖;1963年黄肇昌、肖惠祥、邹乐夷、姜坤、喻文、曾剑潭等画家艺人合作为人民大会堂贵宾厅制作了 《洞庭岳阳楼》和 《南岳衡山》2幅竹簧雕刻巨幅作品。

宝庆竹刻在明代原竹雕刻、清代竹簧雕刻基础上历经几百年发展已形成个性鲜明、竹艺精湛的地方特色。1950年成立了邵阳市竹艺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国营邵阳竹艺厂,20世纪60—70年代江西吉安、井冈山,四川万县,湖南株洲、益阳、沅江、邵阳县、洞口黄桥、绥宁等地相继派人到邵阳竹艺厂学习并在回当地开办竹艺厂;1993年邵阳市染料厂兼并邵阳市竹艺厂,邵阳竹艺厂艺人们走向私人作坊小规模生产竹刻,纷纷成立了众多竹刻研究机构,经常组织邵阳民间工艺产品展览与竹刻文化活动,促进了邵阳竹艺的发展。

2 丰富的竹刻品种与技法

宝庆竹刻中的竹雕主要有竹青雕刻、竹蔸雕刻、竹簧雕刻。竹青雕刻的材料一般选择竹龄3~5年、生长在高岭石缝的大竹,这种竹肉厚节正,经煮、晒、刮表层、打磨制成竹青坯子如笔筒、臂搁等。

竹蔸雕刻又称竹根雕刻,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及结疤布局进行构思雕刻,讲究竹势、竹态,依形造型使其成为巧妙、古朴、精致的竹艺品。

竹簧雕刻也称 “贴簧”、 “翻簧”、 “文竹”,竹簧品工艺要经历伐竹取簧、器型制作和刻簧等几十道工序。器型制作 (制坯)是竹簧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设计图样制作木模具,通过刮、压、锯、清角、胶、捆、磨等将竹簧贴于木胎或竹胎上,经一定时间而成型。宝庆竹簧器型品种有300余种,以盒、瓶、盘、碟、架、筒、扇、屏风、挂屏为主,多边花瓶、圆形花瓶、仿青铜器等异型器丰富了邵阳竹艺的艺术宝库。在器型创作中需考虑竹簧材料特性,设计出结构合理、形态优美的器型。根据设计图制作木模具,关键在竹簧器上装饰胶合簧皮、压型成材、图样拓样、清刮角、打磨等方面,异型器型工艺更复杂,如曲线型、圆型和综合型等。

在技法上,宝庆竹刻有圆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彩绘、镶嵌、火烙等工艺技法。刀法有单刀、回刀、双刀、劈刀、颤刀、划刀、排刀、逆刀、顺刀、中锋、偏锋等技法,在各种竹雕中又有各自刀法,如竹青雕刻的刀法就有陷地阳刻、线刻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3 宝庆竹刻在题材与形式上融入现代元素

邵阳竹艺的各种图形符号具有显著的邵阳地域性与文化性特色,竹刻图像中的江南山川楼阁、人物风俗、花鸟、岁寒四君子等体现了文人的闲情逸致,人格化个性突出、小中见大,竹艺细致传神,传统图样洗练概括,金石韵味的视觉浓烈,刀线意赅、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热情愉快。绘画审美倾向融入竹艺,既有全景山水,也见剩水残山,即使是花鸟题材、人品理想也渗透在竹艺中。

宝庆竹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轶事、宗教故事、山水风俗、花鸟草虫、装饰图形等。竹艺题材扎根传统民俗民风,如滩头年画、墨晶石刻、石雕、木雕等,当地少数民族的农耕劳作、婚丧喜庆、渔猎采摘、花鸟飞禽、习俗礼仪,历史人物与故事、神仙传说、猛兽神灵等都是宝庆竹刻表现的题材,邵阳风俗与文人趣味融合一体,题材中突出现代内涵如崀山风光、潇湘八景、宝庆吊脚楼等。如张宗凡的作品 《丹霞之魂》取材崀山 “辣椒峰”,运用阴纹浅刻手法,浑圆细腻表现 “辣椒峰”的壮丽巍峨(图1)。唐文林的 《宝庆印象》、《中河街旧影》等竹艺作品以邵阳老街为表现对象,具有浓郁古宝庆地域特色,典雅舒逸,恬静愉悦,饱含情感。

图1 张宗凡竹艺作品 《丹霞之魂》

宝庆竹刻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即将雕刻和彩绘相结合,这与宝庆竹刻中竹簧的独特材性有关[4]。宝庆竹刻的色彩表现可分为竹青雕刻的青色、浅黄自然色与竹簧雕刻的描绘色彩。竹青雕刻的青色指竹材表面外部润泽的竹青色,浅黄色指去青留下的竹簧与竹肉的竹肌色。竹刻色彩不像绘画色彩那样自如写意,更多体现的是艺人的情怀与阅历,需要对竹刻作品题材与色彩的合理搭配。张宗凡的《国色天香》(图2)运用国画工笔重彩技法结合色彩在竹簧上刻绘,典雅飘逸。陆凡林是宝庆竹刻在根雕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作品 (图3) 《和谐世界》利用竹根根须表现森林中的动物与人类共享大自然,作品 《松下剪蝶》运用留青灭地阳刻润泽的浅黄色传递富有历史感的人文情趣。杨石生竹根雕作品《盛夏牧趣》 (图4)运用浅、高浮雕、镂空雕等技法体现惬意田园生活,童子与水牛情绪互感、神态活泼,竹根须的自然处理体现出山间风动的盛夏气息。

图2 张宗凡竹艺作品 《国色天香》

图3 陆凡林竹根雕作品 《和谐世界》(左)和 《松下剪蝶》(右)

图4 杨石生竹根雕作品 《盛夏牧趣》

4 丰富发展的邵阳竹艺

4.1 多样化发展

由宝庆竹刻发展到今天的邵阳竹艺,呈现出艺术形式与品种的多样性。由单一的雕刻发展到木架配竹雕、竹编、竹编嵌竹簧、竹烙、竹刻饰品、竹刻日用配件等多元化局面,在技法上融合金陵派濮澄浅浮雕、嘉定派三朱 (朱鹤、朱缨、朱稚征)的高、深、透风格,以刀代笔、刀简意赅。竹造型纹样的文人文化是其主要因素,不同种类形状的竹艺纹饰从较早的简单花纹装饰图案发展到可与山水花鸟中国画相媲美的图形图像,视觉构成符号追求神似,在形式上追求美好吉祥的寓意。竹艺纹饰艺术涵盖了文人修身养性的特色,地方山川风光、生活场景是创作的源泉,在竹艺技法中主要承传竹刻的以簧代纸、以刀代笔、以刻代画的特色。版画家李桦曾把宝庆竹刻誉之为 “邵阳竹版画”。邵阳竹艺纹饰主要有角隅纹样、吉祥寓意纹样、边框纹样、独立纹样等,图样创新,立意新颖,刀法、烙法娴熟精巧。

4.2 已形成多种门派风格

邵阳竹艺的承传在技法上形成了不同流派风格。如以曾剑潭为代表的豪放派,代表人物有李静、张宗凡、王浩宇、李子述等,他们的刀法凌厉、画面简练流畅。曾剑潭首创竹簧腹空图形镂雕技术,他的高浮雕竹艺 《青山不老松》拙重园浑,竹刻纹饰除了用线兼有阴刻阳刻块面表现、层次丰富。不少竹艺人把国画、版画技法融入竹刻纹饰中,浮雕人物的细节表现中把线的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喻文的获奖作品 《宋庆龄与孩子们》将国画线描技法与版画黑白灰手法融入竹刻中。

张宗凡的竹刻 《古韵》(图5)融入玉石雕刻技法,把传统的卷草纹、回形纹浮雕运用在竹簧上,达到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境界。六边形竹簧作品 《盛世花开》 (图6)高108 cm,属大型作品,传统花卉纹样采用浮雕阴刻配以书法突出了 “线”的写意造型。翻簧竹刻 《湘山俊秀》(图7)阴刻山水,并将远山、农家、树木等景物用线条阴刻勾勒出来。

图5 张宗凡竹刻作品 《古韵》

图6 张宗凡竹刻作品 《盛世花开》

图7 张宗凡竹刻作品 《湘山俊秀》

以胡恒明、张佼、胡培远、陈田安为代表的婉约派,刀法细腻古典、意境隽永,张佼翻簧竹刻作品 《聚友畅谈乐趣事》获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银奖。以竹艺传人邓剑锋、李胜德为代表的苗山派,创立了去肉留节雕刻法,依据竹势竹态及翠竹节大肉厚、节密须多的特点,采取镂空雕刻的方法,突出竹节的表现力,作品清新、古朴、自然。以唐文林、张宗凡为主的宝庆竹刻学院派承传人在培训方面教出了一批学生,如在2016国际 (永安) “竹天下”杯竹工艺品雕刻大赛中获奖的罗练成、石建华等都是宝庆竹艺的学院派传人。

4.3 兼收并蓄各艺术门类特色

邵阳竹艺的技术与手法的创新离不开艺人们对各种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如版画、国画技法。艺人们中有不少就是画家出身,如唐文林、张宗凡等;陈志龙、刘家玮等既是宝庆竹刻艺人又是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张佼、陆凡林承传祖传木雕、灰雕技艺,综合运用于宝庆竹刻;陈田安把烫金运用到竹刻中。宝庆竹刻艺人们擅长从木雕、贝雕、镶嵌工艺中吸取不同手法,从单色线刻与浅浮雕发展到浅雕上色、彩色浮雕、竹烙雕刻等。

4.4 竹刻技术与品种的创新

竹刻材料、竹刻产品组合、附件材料都有创新。在竹刻载体上,创新性利用现代工业制造及数字模控技术对翻簧模具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可视快速生产。

王浩宇的竹刻作品《兽面纹双耳花瓶》(图8)为4层雕刻,制作难度大,叠加工艺复杂、工序繁琐,需要艺人足够的耐心和精湛的竹刻技艺,在造型上通过运用现代技术使得作品呈现强烈的立体效果。

图8 王浩宇竹刻作品 《兽面纹双耳花瓶》

张宗凡的作品 《喜庆丰收》(图9)为竹编嵌竹簧雕刻的竹艺综合作品,在实用性基础上采用浮雕手法表现了邵阳地方民俗喜庆丰收场景。

图9 张宗凡竹编嵌竹簧作品 《喜庆丰收》

宝庆竹簧烙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艺人以烙当笔、以火当墨、以竹材当纸进行创作,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5]。竹烙刻画则兼具木板烙刻画、丝绢烙画、宣纸烙画、麦秆烙画、葫芦烙画等优点,同时又弥补了这些烙画的缺点。唐文林承传了邵阳竹艺厂老艺人刘德义技法,在竹簧器和楠竹材料上进行雕刻烙绘,在坚硬竹材质上通过电烙力度、快慢来表现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之深浅、浓淡、虚实意境,黄橙晶莹的竹簧与烙绘碳化的深色画面形成强烈对比,弥补竹雕不宜反映油画与素描效果的缺陷,题材多为邵阳本土民俗。如入选中国邮政总局2016年 “匠心神韵——大国工匠之工美名家艺术风采专题系列邮票电话卡及纪念集邮珍藏册”的作品 《宝庆古巷》 (图10)、《侗寨情》(图11)、 《中河街旧影》,运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手法反映了邵阳老街巷、老行当和少数民族的村寨风情。

图10 唐文林竹烙雕刻作品 《宝庆古巷》

图11 唐文林竹烙雕刻作品 《侗寨情》

陆凡林自筹资金创办了宝庆竹刻竹木根雕传习所、邵阳市竹木根雕研究所,坚持传承传统技艺,积极开拓创新宝庆竹刻之路。其发明的竹艺创新产品 (图12)竹皮带扣,改革传统的金属钩扣为竹刻钩扣,成为时尚达人的 “酷带”;刻有邵阳本地名人诗词格言的竹镇尺独具金石韵味、古典秀美,销量看好。

图12 陆凡林设计的创新竹产品 《竹皮带扣》(左)和 《竹镇尺》(右)

5 宝庆竹刻创新发展的瓶颈有待突破

目前,宝庆竹刻在理论研究上停留于宝庆竹刻史的研究,对邵阳竹艺现状的研究过少;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古代文献典籍研究与技法研究,对当代竹艺文化创新产业研究极少;对文化创新、产业发展、传统纹样在当代宝庆竹刻的承传与创新运用研究上比较薄弱。在竹艺技法上往往各自为政,仍然属于小作坊性质,生产流程全手工操作,全手工雕刻,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高,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产品缺乏多样性,这些因素制约了竹刻的产业化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克服上述局限性的有效途径为促进竹刻作坊间的学术交流,打造邵阳竹艺学术团体组织,提供竹艺创意资源,指导竹艺创作,形成宝庆竹刻创意产业链。收集竹艺技法、造型、图像纹饰材料,以集中展览形式对宝庆竹刻的竹刻技法、造型、图像纹饰进行学术定位,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价值,培育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可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宝庆竹刻生产企业、民间作坊的收入,增强传统街区与村落活力。整合竹艺技法与造型,最大程度地提高竹刻艺人的综合素养,提升邵阳工艺美术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拓展宝庆竹刻产业发展。

[1] 黄宅中,张镇南,邓显鹤.宝庆府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

[2] 王世襄.竹刻艺术·王世襄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 吕舜祥.嘉定的竹刻[M].上海:云庐印社,1958.

[4] 张宗登.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之比较[J].世界竹藤通讯,2015, 13(6):32-41.

[5] 唐立华,刘文金.湘西南宝庆竹簧烙画的艺术特征探析[J].装饰,2014(10):114-116.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Baoqing Bamboo Engraving

Nie Shizhong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Hunan, China)

Baoqing bamboo engraving, included as the first batch in the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 list,boasts a long and enriched history in China.In the long-term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the bamboo engraving has progressed i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integrated multiple art forms,which have contributed the engraving to an art combining the ornamental and practical values.With diverse themes and forms featuring the modern elements,this engraving h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different styles.However,Baoqing bamboo engraving also faces some restraints whi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small in scale, low in productivity, high cost in labor and short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With an eye to these restraints,the paper came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basic research,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building the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KeywordsBaoqing bamboo engraving, inheritance, innovation

10.13640/j.cnki.wbr.2017.06.0013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宝庆竹刻的工艺创新研究”(编号:17YBA356)。

聂世忠 (1961-),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美术、设计理论与水彩。E-mail:24619118@qq.com。

猜你喜欢
竹刻邵阳雕刻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On art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雕刻时光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