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路上的父女长征

2017-12-28 11:18:19文/彭
中国石油石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遗作王宁古汉语

○ 文/彭 展

古汉语路上的父女长征

○ 文/彭 展

“三年无改父之志,可谓孝矣。”巴陵石化退休女医生陈桂芬锲而不舍完成父亲心愿。

●陈桂芬正在钻研古汉语。 摄影/彭 展

“我经常问自己,这样四处奔波,不计个人得失,究竟有什么意义?但父亲不也是为此奋斗了一辈子吗?只要对古汉语研究能有所贡献,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这可能也是遗传因子吧。”在巴陵石化鹰山社区的家中,陈桂芬讲述父亲和自己的故事,不禁感慨。

“陈桂芬老师的执着,使我想起《论语》的话:‘三年无改父之志,可谓孝矣。’她遇到多大的困难可以想见,何止奔波了三年!”北师大王宁教授这样称赞道。

父亲的影响

今年76岁的陈桂芬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74年和丈夫一起调入巴陵石化原洞庭氮肥厂工作,1996年从洞氮医院退休。

陈桂芬的父亲陈抡先生是湖南溆浦县人,上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求学期间,他曾翻译过高尔基、托尔斯泰等名家的著作,还特别爱好古汉语,开始涉猎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毕业后,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一生三尺讲台为师。教学之余,陈抡钻研古汉语文字。1932年开始用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音和语法的演变历史,有所收获。1946年秋天,著名汉语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就曾对他的古汉语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陈桂芬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陈抡先生曾将《诗经新解》寄中国科学院(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尚未成立),并得到复函。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陈抡被迫下放农村劳动。近40年来写成的上百万字书稿和全部藏书全被化为乌有,他万分痛心,仍冒着风险潜心研究古汉语。

十年“文革”浩劫结束,年逾七旬的陈抡先生再拾信心,凭惊人记忆力和毅力,追回被荒废的宏愿,更加投入地研究古汉语。他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987年,倾注陈抡先生55年心血的《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越人歌·离骚·天问》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年,陈抡凭此项研究获得“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继承父之志

1992年,陈抡拉着陈桂芬的手,望着自己研究出的手稿说,“我满脑壳东西,拿不出来了!”万分遗憾地走了。“那一刻,除了痛失父亲的巨大悲伤,还有落在心中的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重托。”

退休后,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55岁的陈桂芬曾南下广州,到几家医院应聘当医生。“在外面工作几年,父亲临终时说的话也一直铭记在心,心中总有一个结。如果不能完成父愿,挖掘资料背后潜藏的价值,我不只是对不起父亲,更是让这些珍贵的资料湮没世间。”

2001年,年逾花甲的陈桂芬毅然放弃一家大医院的高薪聘请,决定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延续父亲的古汉语钻研之路。她起初曾几次决心去大学中文系读书 ,但未能如愿,于是开始自学。”

陈桂芬整理大量书稿,并在广州及北京的子女家居住期间,几乎跑遍所有的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一杯水,一盒饭,一个水果,就是一天与书为伴。“整整三年,我泡在图书馆,学习古汉语文学、训诂学、方言学、语言学,慢慢地就能看懂和揣摩父亲留下的手稿了。”

近几年来,陈桂芬带着父亲的手稿,辗转去过北京、上海、香港、湖南、湖北、广州等地大学、研究机构和出版社、报社;求助过四代从事古汉语研究专家教授学者及有关领导,希望将陈抡先生的研究完善地再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路走来,陈桂芬得到更多的是各方逐渐了解、鼓励、建言和支持,这也令她非常感动。在多方介绍下,陈桂芬找到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负责人曾凡华。曾凡华说:“我过去就看过您父亲1989年那本书。”于是带着陈桂芬到编辑那里:“您父亲这本著作的价值是相当高的,稿酬就按‘郭沫若遗作’的稿费一样签合同。”陈桂芬感到终于见到了曙光,当即与出版社签订了合同。不经意间,她得知出版社出版这种著作要亏损几万元,马上找到曾凡华,坚持决定不要稿费,签订了第二份合同。

一个人“长征”

父亲著作的出版已定,陈桂芬决定请一个专业学者写序。有个朋友推荐了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专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

陈桂芬辗转通过王宁教授的学生李瑞找到王教授,送去《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第一版,以及一摞陈抡先生用很不整齐的纸做的卡片。起初,王宁教授并没有接受这个委托。后来,王教授认真翻阅后颇有启发,又探讨那一摞卡片,被陈抡前辈长期、大量积累材料的用心和认真的态度感动,于是约见了陈桂芬。随后又5次与陈桂芬见面交谈,谈到了此书的重要性,欣然撰写序言,评价“本书中很多超越常说的精彩解释,值得业内外读者细细体会。”

2016年春节,陈桂芬收到一件快递,打开后,内心的激动再也没有抑制住,欣喜泪奔。陈抡遗作《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越人歌.离骚.天问.诗经.天论》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从2015年4月13日至8月18日,她往返北京和广州,共5次为该书做校对。

陈桂芬说,她延续父亲的古汉语研究路,学业和事业都有所成的子女们予以支持。“儿子为我买了个平板电脑,方便录入资料和携带。小儿媳妇小毛是我的电脑老师,只要我有疑问,她就放下自己的活儿,反复仔细教我。”

陈抡先生去世后,留下了两麻袋250册、约250万字的珍贵分类手稿资料。“这是父亲准备用来编写古代方言字典用的。前年,在大儿子和二女儿的资助下,我们在广州请了8个人,用3台扫描机扫描了20多天,全部将这些手稿资料扫描到电脑里,不用担心遗失和损毁了。”陈桂芬说,“看到我经常在外面奔波,子女们都嘱咐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跌倒。”

现在,陈桂芬依然沿着父亲指引的方向前行。“虽然不知道能否达到终点,但我一定会坚持下去,讲父亲研究古汉语的故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目前,她已整理好陈抡先生另外的遗作:《九章九歌》新解10篇约20万字;《离骚》方言词语表,发现216个古方言词;《天问》方言词语表,发现416个古方言词;《诗经》新解约6万字。王宁教授再次帮助推荐,已全面定稿,预计2018年出版。“最近,今年81岁的王宁教授还给我打电话,关心父亲著作出版事项,我真的很感激。”她说。

“父亲最后愿望是编写一本《古汉语方言字典》。他一生花50多年时间研究留下的资料,为编写字典奠定了坚固的基石。我会继续努力完成出版,留给后世。”陈桂芬说,她又要收拾行囊前往北京,联系父亲遗作出版事项。“路还很长,我将继续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陈尔东znchenerdong@163.com

猜你喜欢
遗作王宁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Detection of spin current through a quantum dot with Majorana bound states∗
论遗作发表权保护之完善
大画家的遗作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重温经典 感悟生活
戏剧之家(2017年13期)2017-09-08 08:36:38
本期通讯之星:王宁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东方教育(2017年2期)2017-04-21 04:46:18
王宁 艺术作品欣赏
悼念张希九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