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江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阿克苏市四石厂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床地质特征
王惠江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阿克苏四石厂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塔里木—华北板块塔里木微板块之柯坪前陆盆地东段南侧,矿体赋存于上寒武—下奥陶统丘里塔格群[(∈3-O1)ql]地层中,出露长约10km。矿体裸露,无覆盖。共圈定了两个矿体,Ⅰ号矿体(次矿体)CaO 52.94%、MgO 0.47%;Ⅱ号矿体(主矿体)CaO 54.73%、MgO 0.43%。矿床成因为浅海相沉积矿床。
水泥用石灰岩;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塔里木—华北板块塔里木微板块之柯坪前陆盆地东段南侧。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上寒武—下奥陶统丘里塔格群[(∈3-O1)ql]、奥陶系萨尔干群(O2sr)、志留系柯坪塔格群(Skp)、泥盆系塔塔埃尔塔格组(Dt)、衣木干他乌组、石炭系康克林群(C3kn)、二叠系比尤列提群(P1bi)、第三系上新统苍棕色组(N21c)、第三系砾岩组[(N22-Q1)l]、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层(Q2pl),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层(Q3pl),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洪积层(Q3-4pl)。
本区未见岩浆岩出露。
矿区出露地层有寒武—奥陶系丘里塔格群[(∈3-O1)ql]、奥陶系萨尔干群(O2sr)、第三系上新统苍棕色组(N21c)、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洪积层(Q3-4pl)(见右图)。
2.1.1 寒武—奥陶系丘里塔格群[(∈3-O1)ql]
分布于矿区大部,是矿区内的主要地层,由白云质灰岩、层状石灰岩、燧石质灰岩、泥晶灰岩组成,整个勘探区内按岩性组合大致可分为四层,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第一层[(∈3-O1)ql1]:呈东西向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长1 170m,出露宽约150m。北部被第四系覆盖,南部该群第二层[(∈3-O1)ql2]整合于该层之上,产状110~167°∠23~53°。构成矿区东部背斜构造的两翼,但其北翼已被剥蚀,矿区内出露的只剩南翼。由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夹少量薄层白云岩组成,顶部为一层厚度约5m的白云岩。
阿克苏市四石厂矿区水泥用石灰岩地质略图
(2) 第二层[(∈3-O1)ql2]:呈东西向分布于矿区中部,出露长1 696m,出露宽136~326m,与上、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在矿区东部构成背斜构造的核部,在矿区中西部北翼被剥蚀,只剩背斜南翼,北翼产状20~75°∠28~38°,南翼产状117~165°∠24~53°。岩性为微晶—泥晶—亮晶石灰岩。厚度为80~270m,自西向东由薄变厚。
(3) 第三层[(∈3-O1)ql3]:呈东西向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出露长1 856m,在矿区中西部北翼被剥蚀,只剩背斜南翼,出露宽32m,产状135~165°∠50~55°;在矿区东部分布于背斜两翼,出露宽约100m,北翼产状20~75°∠28~38°,南翼产状117~165°∠24~53°。与上、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燧石质灰岩。厚度为9~56m,自西向东由薄变厚。
(4) 第四层[(∈3-O1)ql4]:呈东西向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出露长1 898m,在矿区中西部北翼被剥蚀,只剩背斜南翼,出露宽17m,产状140~165°∠46~53°;在矿区东部分布于背斜两翼,出露宽约40m,北翼产状16°∠55°,南翼产状130°∠40~45°。与上、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为泥晶灰岩。厚度为11~36m。
2.1.2 奥陶系萨尔干群(O2sr)
分布于矿区南部,由灰黑色炭质页岩、灰色泥灰岩、紫红色团块状泥质灰岩与泥岩互层、浅绿色砂岩、泥岩互层夹少量薄层泥灰岩组成,按岩性可分为三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第一层(O2sr1):岩性为炭质页岩。厚度为2.7~5.2m。
(2) 第二层(O2sr2):下部岩性为泥灰岩,厚度2~5m;上部为紫红色团块状泥质灰岩与泥岩互层。厚约3m。
(3) 第三层(O2sr3):泥岩、薄层砂岩,厚度大于130m。
奥陶系萨尔干群与下伏寒武—奥陶系的丘里塔格群地层呈整合接触。
2.1.3 第三系上新统苍棕色组(N21c)
分布于矿区北部,岩性为粘土岩。厚度大于100m。与下伏地层寒武—奥陶系的丘里塔格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1.4 上更新统—全新统洪积层(Q3-4pl)
分布在矿区的北部地区,成分为岩石碎屑、砾石、砂及少量粘土。厚度不详。
矿区原始总体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向延展的背斜构造,背斜轴向约87°。由于后期构造运动的破坏和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只在矿区东端较完整地保留了背斜构造的两翼,北翼产状为20~34°∠28~38°,南翼产状为120~135°∠30~35°,此处可能为背斜构造的倾伏端。矿体中、西段背斜构造的北翼被剥蚀,只残存了背斜构造的南翼,产状为110~142°∠23~45°;总体看矿区构造较简单。
矿区北部近底板处见有一条逆断层F1。延伸方向同矿体走向相近,倾向南东,倾角在45~70°。可见延展长度770m。断层面较平直,上、下盘贴合紧密,无明显的断层泥和破碎带,有擦痕,推断该断层具有压扭性质,为逆断层,断层面宽0.2~0.6m,断距在10~20m。由于该断层发育于矿体底板围岩中,对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矿石质量无影响。
矿区内无岩浆活动,也未见岩浆岩出露。
石灰岩矿体赋存于上寒武—下奥陶统丘里塔格群[(∈3-O1)ql]地层中,地表出露形态为一北东东—南西西向连续的长条形驼峰状山脊,规模巨大,出露长约10km。矿体裸露,基本无覆盖。本次勘探区范围位于矿体的东段,勘探区内Ⅰ、Ⅱ号矿体控制长度均为1 634m。勘探区范围内从上到下可分为两层矿体,上部矿体(即寒武—奥陶系丘里塔格群第四层)规模较小,为次矿体,编为Ⅰ号矿体;下部矿体(即寒武—奥陶系丘里塔格群第二层)规模较大,为主矿体,编为Ⅱ号矿体。其特征分别介绍如下。
3.1.1 Ⅰ号矿体
分布于勘探区南部、Ⅱ号主矿体的上部,呈狭窄的长条状带状北东东—南西西向,与Ⅱ号矿体平行展布,矿层厚度较薄,厚为6.48~16.09m,平均厚10.97m,厚度变化系数为0.29%。该矿体上部大部分被剥蚀,位于长条形驼峰状山脊(Ⅱ号主矿体)的坡脚下,出露标高较低,由东向西有逐步抬高的趋势,一般在1 340~1 420m之间。矿体出露沿倾向斜深27.39~128.67m,平均71.06m;出露垂深18.25~100.03m,平均55.69m。
矿体内部结构简单,未见岩溶构造。
该矿体主要由薄层状泥晶灰岩构成,其下部为一层厚度为9~56m的燧石质灰岩,为夹于Ⅰ、Ⅱ号矿体之间的非矿夹层,沿走向厚度变化大,但层位稳定,连续延伸。
3.1.2 Ⅱ号矿体
分布于勘探区中部,呈长条形驼峰状山脊凸露于地表,北东东—南西西向延伸,为勘探区的主矿体,厚度较大,且较稳定,据地表工程揭露和深部钻探工程控制,该矿体总体呈东部厚大西部变薄趋势,厚度在40.19~137.63m之间,平均厚99.81m,厚度变化系数为0.30%。
该矿体由中—厚层状微晶—泥晶—亮晶石灰岩构成,矿石类型单一,矿石质量稳定。矿体沿倾向工程控制斜深223.33~415.83m,平均356.47m;控制垂深62.12~298.42m,平均205.29m。
3.2.1 矿石的自然类型及岩性特征
Ⅰ号矿体:矿石自然类型单一,主要为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灰—黄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结构,薄层状构造。矿石由生物碎片(70%)、泥晶方解石胶结物(30%)及微量褐铁矿组成。生物屑粒度0.03~1mm,偏粗一些的碎片还能大致分辨为介形虫介壳,占碎屑的25%左右,大部分生物碎片已很微细,呈粉屑、细砂屑状分布,种属已不能分辨,但推测可能还为介形虫的碎片;胶结物由泥晶方解石组成,但有弱重结晶现象;分布微量氧化褐铁矿,从外形看具黄铁矿外形。
Ⅱ号矿体:矿石自然类型单一,主要为亮晶—泥晶含生物屑灰岩,灰白—灰色,含生物屑亮晶—泥晶结构,块状(中—厚层状)构造。矿石由内碎屑(主要为生物碎屑)组成,粒度极细,占80%左右;少部分样品分布有少许砂屑(<5%),粒度0.06~0.25mm,砂屑分布较均匀,由泥晶方解石组成,微有重结晶,呈圆状外形;胶结物(占20%)主要由亮晶方解石组成,局部分布少量泥晶方解石,粒度0.1~1.85mm;生物碎片主要为介形虫的介壳碎片,少量腕足及棘屑碎片,部分碎屑很细微,分布在泥晶方解石中。褐铁矿微量,呈他形—半自形状,具黄铁矿外形,粒度0.03~0.20mm,在方解石中不均匀分布,并对周围方解石有铁染现象。另有微量绿泥石碎屑分布。
3.2.2 矿石的化学组分
Ⅰ号矿体:根据基本分析和组合分析成果,其平均值(%)为:CaO 52.94、MgO 0.47、SiO23.14、Al2O30.64、Fe2O30.58、K2O 0.174、Na2O 0.053、SO30.107、Cl-0.011 5、烧失量 41.68。
Ⅱ号矿体:根据基本分析和组合分析成果,其平均值(%)为:CaO 54.73、MgO 0.43、SiO21.50、Al2O30.26、Fe2O30.11、K2O 0.062、Na2O 0.046、SO30.043、Cl-0.004 2、烧失量 42.93。
3.3.1 矿体围岩
Ⅰ号矿体的直接顶板围岩为奥陶系萨尔干群(O2sr)地层,炭质页岩与矿体直接接触,呈灰黑色,含碳泥质结构,页理状构造,主要由泥质矿物组成,含少量浑圆状黄铁矿结核,结核直径一般为2~5cm。岩石页理发育,地表风化后呈松软的土状。厚度较稳定,自东向西由薄变厚,厚度为2.7~5.2m,与矿体呈整合接触。
Ⅰ号矿体的底板围岩为夹于Ⅰ、Ⅱ号矿体之间的燧石质灰岩,岩石呈白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碳酸岩和砾状燧石组成,砾状燧石呈烟灰色,半透明,油脂光泽,形态不规则,砾石直径多在1~5cm之间,含量约30%。碳酸岩:主要由白色方解石组成,方解石结晶颗粒粗大,含量约为70%。该层厚度为4.86~24.72m。
Ⅱ号矿体的直接顶板围岩即为燧石质灰岩。
Ⅱ号矿体的底板围岩为寒武—奥陶系丘里塔格群[(∈3-O1)ql]第一层,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呈灰白色,中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组成,方解石含量约60%~70%,白云石含量约35%。厚度为130m。与矿体呈整合接触。
3.3.2 矿体夹层
经查明,Ⅰ、Ⅱ号矿体内部均无非矿夹层。
泥晶为生物碎屑灰岩,一般在水能量较低的浅海环境中较发育。其来源一是由于海水中CaCO3饱和而产生化学沉淀;二是生物遗体的分解或粒屑机械磨蚀而成,生物碎片占70%,主要为介形虫的介壳碎片,少量腕足及棘屑碎片。故本石灰岩矿床为浅海相沉积矿床。如在该地区发现上寒武—下奥陶统丘里塔格群灰岩组合地层就有可能找到石灰岩矿床。
P619.225
A
1007-9386(2017)04-0043-03
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