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基于建构主义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陈希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教学多元化的局面,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将其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必将带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又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本文将对此做出深入研究。
建构主义 艺术设计 改革研究
建构主义在给予学习具有时代性的新的意义方面有着创新性的价值,为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与艺术设计中带来可能。
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中,教师一直都以主导者的身份教导学习,强制的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接受知识时很被动。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强制的灌输性学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作为支持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存在,鼓励学生‘发现学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对艺术设计的看法,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单单是一味的模仿前人,而是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作品。创新性在构建的过程中是有目的性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多的是完成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知的构建。
在教学环节中,教学服务的目标就是学生,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转变。教学不仅是教导学生,更是学生和教师一起进步。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赋予知识新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对自己未知的艺术世界进行探索和求证,培养自身对艺术设计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地知识索取者和探索者,在学习中完成思维的学习和完善,构建完善的学习结构。
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只是群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而独自存在,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共同合作。 增加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理解方式,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更好的方法。这种合作不仅发生在学习者之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也需要合作。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成为了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前进方向,更能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提高教学的教学质量。
从最早的团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几经改变,其中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新事物的吸纳。最终形成的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也是传承与变革的结合产物,在对工艺美术教学体系的继承和发胀的基础上构建出来,教育模式更加完善与先进。在一方面,继承了原先的教学班底和部分的教学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崛起的艺术设计观念促进了旧的体系的革新。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体系逐步形成。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新兴的教育理论,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旧教育思想的碰撞不可避免,但是碰撞过后留下的必是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又可以快速推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发展。建构主义教育模式中,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学生要学会‘发现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索,努力发掘发展自身的潜力。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创新型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和价值上存在着差异,当他们之间有共同认知的价值取向,即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所以这两种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之后也终将相互融合。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改革是难免会遇到困难,即建构主义方向的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可避免有着这种困难,但在困难处理之后艺术设计教育将迎来新生。建构主义作为新的教育理论,不仅以学生为主,还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与背景的结合,采用多种办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这种见解与艺术设计教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趋势从融合走向了兼容。只有通过与艺术设计教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兼容,与传统教育模式的融合,建构主义才能真正被教育者接纳,为艺术设计教学事业带来新的发展。
虽然教育界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在不断加深,但在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还是缺乏认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困难需要由教育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实现两者兼容,改变学生一直以来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其在未来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充满活力。
[1]胡斌武,吴杰.建构主义教学论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2(07).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陈希,(1982.12.-)女,汉,长沙,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